分享

哪位古人能称得上是伟大的军事家?

 天亲馆 2019-07-30

毛主席说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看过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后,主席留下的批语。

第三是谁?不知道。我只知道毛主席还说过,如果放在刘秀的那个年代,他也只能和刘秀划江而治。

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次序,我们就说说李世民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例。

李世民出身关陇贵族世家,自小精于骑射,单兵作战能力也很强。不单爱看兵书,还尤其爱看·曹操注解版的《孙子兵法》,平素好谈兵事。

注:曹注版《孙子兵法》现在也还有。

李世民好兵书,但从来不生搬硬套,活学活用,水无常势。

他独立统军有四大战役:薛举&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

历时46个月,在此期间,李世民的军事谋略和作战艺术被打磨得近乎完美。

这是个袭承过程,《孙子兵法》经过李世民的熟读后,运用在战阵中,并且使用多次,得心应手,加上自己的体悟,打造经典战例,被收录于《兵典》

《孙子兵法》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李世民: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 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

《兵典》“坚壁挫锐” 中就有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和刘武周的两个经典战例,因为李世民用此策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坚壁挫锐

第一次对阵薛举,李世民的策略未得到执行,唐军大败,不久薛举死,其子薛仁杲继续大举犯唐,而李世民却不着急出击,唐军新败,虽经整顿休养,但是部队的士气还是略显不足,所以即便诸将一再请命杀敌,李世民却坚请不受,不接受他们的作战方法,因为他要:

坚壁不战而折之,彼气衰矣,吾当取之。

那就等吧,一天,两天,三天······六十天后,虽未亲眼得见,但估计薛仁杲已经快疯了,饿疯了,军粮几乎耗尽,能供上两个月的军粮,那可是一笔巨大的战争资源。而唐军也快疯了,乐疯了,不用打薛军自己就得撤退。

哪能这么干?坚壁挫锐的关键在于挫锐,挫锐后还得“取之”,哪能让他们跑了,开玩笑,李世民迅速调用部队,于浅水原大破敌军。

刘武周的兵势更强,因为他团结了一部分突厥军力,堪称彪悍之师,李渊估计是被吓坏了,竟然说:此贼兵势这么强悍,我们没法和他一争短长,不如别打了,河东之地咱不要了,只要稳稳的守好关西就行了。

李世民当然不同意了,大家都看了文初李世民的心得,猜也能猜出来,我干嘛要和他硬碰硬的打呀,我等他软了再打多好。于是就有了李世民和李道宗的一段经典对话:

你看敌将带那么多人来邀战,你说该怎么办好呢?

敌军兵势锐不可当,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利用坚墙,挫其锋芒,他们坚持不了多久,等他们粮食没了,军心离散,自然可以不战而擒。

李世民说,你想的和我一样。

但是李世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这次并没有只是被动的消耗敌人的军粮和士气,他还主动安排出击,断其粮道,毕竟敌军是消耗粮食了,自己也得吃饭,那也是消耗,虽然需要大量时间来挫其锐气,但战争还是越早结束越好,他还期盼着收割敌军的性命呢,此消彼长,敌军不就进入弱势期了么。

一天,两天,三天······五个月后,李世民又赢了。

够没劲的吧?那咱说点有劲的,以弱击强,以寡敌众。

乘胜追击VS穷寇莫追

毛主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李世民:本人就是这么干的,虽然有很多人劝阻我。

所谓穷寇莫追,已经成为兵家警言,但是这种知识是需要活学活用的,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大好战机稍纵即逝,求稳,那蹲家里最稳,优秀的统帅,往往就能把握住那一丝机会重创对手。

敌疲我打,敌驻我扰,请看李世民战例,趁着刘武周兵将士气低迷,李世民一鼓作气将他们赶到介休城,敌将宋金刚城外扎营,方广七里,李世民能让他安生么,敌方士气已经低迷到一定程度,趁你病要你命,安排将领两面设围,逗狗一样的把宋金刚部吸引过来,唐军稍战即退,宋金刚看有便宜可占立马追击,而李世民从后方率精骑直突进来掩杀一片,这就是李世民所擅长的阵后反击,他这次才带了几十人哦。

浅水原之战后,李世民追击宗罗睺,有人就劝阻李世民,你才2000人,不要轻敌冒进,李世民同样把握住这次战机,大败敌军。他的理由是这股敌人不能放任他回城,一旦敌军兵合一处,再战则难,这么好的机会不会再有了,有了破竹之势,就不能放弃自己的强处,放手一搏,瞻前顾后,万事力求稳妥,战场上哪有那种事,要顺应环境,顺应兵势。

这里提示一下,注意李世民的套路,浅水原坚壁挫锐乘胜追击,对宋金刚何尝不是这样,坚壁挫锐乘胜追击。

乘势追击非常艰苦的一战,和李世民对峙5个月后,宋金刚也撑不住了,主动撤退,李世民乘势追击,强行军200多里,期间穿插大大小小的短兵相接几十次,请注意,双方都没工夫吃饭,李世民自己也不吃,3日未卸铠甲,以身作则,将士们看在眼里,也都奋勇作战,一天之内又发生8场战斗,斩敌数万。

这还不算完,部队把仅有的粮食吃完后,又有人劝李世民停兵等粮,否则疲惫之师难以迎战,李世民还是不同意,敌人士气殆尽,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机会,怎么能放弃呢,再耽误下去,他们会想出办法摆脱困境,我们的机会丧失了,再打就艰难了。攻击,易败不易胜,机会稍纵即逝,绝不能给敌人喘息之机。

看过李世民诸多战例后,我们能够发现,粮尽·这个词出现的频次很高,李世民极其善于断敌粮道,他的部队并没有彪悍到见敌就冲锋的程度,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包括战术、战法上的策略,往往能获取最后的胜利,善于捕捉机会,而断绝敌人的机会,善于消耗敌人的粮食和士气,在对方士气无法恢复的状态下再断其粮道,相得益彰,敌人离最终溃败就不远了,在此我也仅仅是简单举了几个例子,用以说明李世民的打法很聪明,又不拘泥于形式,所以能收到主席如此夸赞。相关他的战法战例,今后我也还会再写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