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同:针刀松解术与肌松剂药物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效果比较

 温暖中医 2019-07-30

司同

  • 主任医师、教授

  •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弟子

  •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客座教授

  •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医院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盛世岐黄医生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

  • 盛世岐黄中医研究院院长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顾问团成员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理事

  •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医药发展产学研联盟常务理事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参加单位任务负责人

针刀松解术与肌松剂药物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

的效果比较

             司同  汪家宗  阎增红  卢虎英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作用并与肌松剂效果作比较。

方法:选择2002-01/2003-03北京博爱医院亦庄住院部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30例(颈髓损伤3例,胸髓损伤27例)和对照组20例(颈髓损伤4例,胸髓损伤16例)。针刀组在损伤平面以下脊柱及肌肉、关节部位触摸寻找结节、异位骨化点、扳机点,每次选择3-6点,按针刀操作规范要求定位、消毒、进针、针刀进入皮下后寻找病变组织,根据情况行横向摆动、纵向切割、铲削等松解手法,局部组织松软后拔出针刀,术后应用一般推拿手法治疗3-5次,将触摸寻找的结节、异位骨化点、扳机点等大部或全部松解完毕。末次手术1个月或6个月后统计疗效。对照组口服抗痉挛药氯苯氨丁酸,先3次/d,5 mg/次口服,以后每隔7d每日增加5mg,至痉挛明显减轻时的剂量即为维持剂量。1个月至6个月后统计疗效。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肌痉挛程度分级采用改良的Ashworth 评分法评定。

结果:5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刀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肌痉挛程度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后1个月改善(针刀组1,2,3,4级6个月后分别有11,8,7,4例,1个月后分别有15,9,5,1例;对照组1,2,3,4级6个月后分别有8,7,4,1 例,1个月后分别有9,7,3,1 例,P<0.01),两组之间治疗前后肌痉挛程度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针刀组改善肌痉挛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但是口服抗痉挛药副药副作用大,费用高、剂量不易掌握。针刀松解术治疗简单易行、损伤小,出血少,可以反复施术,安全无副作用,且疗效可靠,是治疗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又一新途径。

主题词:脊髓损伤;肌痉挛;针刀

引言

肌痉挛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受累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常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和康复训练的进行,因此是康复治疗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肌痉挛对脊髓损伤患者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但痉挛过重则会严重限制关节活动范围,引起疼痛和关节挛缩,影响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作者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软组织损伤的原理,对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进行针刀松解术治疗。

对象和方法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对象:对象为2002-01/2003-03北京博爱医院亦庄住院部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经CT或MRI确诊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②并发有肌痉挛。③近二周内未接受抗痉挛治疗。排除标准:①曾经作局部神经阻滞、神经根切断术、肌腱切断术。②术前1周内感染发热。③较轻肌痉挛而不影响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共纳入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6—55岁。患者按数字排列顺序随机分为针刀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6—45岁;病程1—3年;颈髓损伤3例,胸髓损伤27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5岁;病程1—3年;颈髓损伤4例,胸髓损伤16例。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为第一作者,实施干预者为全部作者,数据统计由第四作者完成。均为脊髓损伤后期康复研究专业人员,采用盲法。

干预措施:针刀组:在损伤平面以下脊柱两侧及肌肉、关节部位触摸寻找结节、异位骨化点、扳机点,每当用手触摸、压迫这些部位时,均可以引发患者的肢体肌痉挛不同程度发作。每次选择3—6点,注意避开大的血管神经及内脏组织。术者按无菌手术要求穿戴无菌衣帽,按针刀操作规范要求进行定位,术野20g/L碘酊消毒、体积分数为0.75的乙醇脱碘3次。铺无菌洞巾,按四部进针法进针,针刀进入皮下后寻找病变组织,根据情况行横向摆动、纵向切割、铲削等松解手术方法,局部组织松软后拔出针刀。出刀后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一两天后除去创可贴,刀口愈合。术后应用一般推拿手法治疗3—5次,以利于恢复。每周手术一次,选择不同部位连续3—5次,将触摸寻找的结节、异位骨化点、扳机点等大部或全部松解完毕。末次手术1个月及6个月后统计疗效。对照组:口服抗痉挛药氯苯氨丁酸,先3次/d,5mg/次口服,以后每隔7d每日增加5mg,至痉挛明显减轻时的剂量即为维持剂量。1个月及6个月后统计疗效。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肌痉挛程度分级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法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痉挛程度分级比较。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数据统计软件对两组相关数据采用Ridit分析。

 结果

2.1描述性统计  纳入患者50例,进入结果分析50例,无脱落者。

2.2统计推断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痉挛程度分级见表1。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方法评定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痉挛程度分级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2级

3级

4级

针刀组

30

0

5

16

9

15

9

5

1

对照组

20

0

2

13

5

9

7

3

1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痉挛程度分级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2级

3级

4级

针刀组

30

0

5

16

9

11

8

7

4

对照组

20

0

2

13

5

8

7

4

1

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Rzhen=0.499,Rdui=0.5015, U=0.03502519,<1.96,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以认为两组治疗前病情相同。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比较,分别为Rzhen=0.491333,Rdui=0.513,U=0.080483,Rzhen-Rdui=R1-R2=0.021667和Rzhen=0.332,Rdui=0.31,Rzhen-Rdui=R1-R2=0.022.U=0.649561,均<1.96,P>0.05,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针刀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前后比较:分别为R1-R2=0.191388,U=5.25055和R1-R2=0.14722297,U=3.84,均>2.58,P<0.01,差异极显著。对照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前后比较:分别为R1-R2=0.205625,U=4.43和R1-R2=3.9625,U=83.77,均>2.58,P<0.01,差异极显著。

讨论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而肌张力增高是牵张反射过程的结果。牵张反射的调节是通过γ-环路来实现的,其感受器是肌梭。目前对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治疗有物理疗法,包括功能训练、水疗、交替电刺激等;口服或鞘内注射抗痉挛药如氯苯氨丁酸、局部神经阻滞如经皮注射酚溶液或肉毒素等均可改变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理功能使肌痉挛缓解;直肠电刺激及神经根切断术、肌腱切断术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干扰或阻断脊髓反射中的γ-环路,使过高的肌张力降低,解除肢体痉挛。

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软组织损伤的原理,从临床中注意到:脊髓损伤后,患者的肢体失去自主运动,长时间固定在一种体位,失去了正常肢体的动态平衡,各软组织发生粘连、瘢痕、挛缩、堵塞,在脊柱两侧及肌肉、关节部位形成结节、异位骨化点、扳机点。这种病理变化刺激肌梭的感受器,肌梭的Ia类传入神经纤维将刺激传入脊髓后直接与支配本肌肉或协同肌的α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而引发肌痉挛。近20年来关于肌筋膜出发点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软组织损伤引发疼痛与肌痉挛的病理机制与临床特点。

Ia类神经纤维是脊髓反射中γ-环路的传入神经纤维,针刀松解术治疗即可以破坏肌梭的感受器、Ia类传入神经纤维,更重要的是可以松解由软组织损伤形成的,在脊柱两侧及肌肉、关节部位的结节、异位骨化点、扳机点,消除了引发肌痉挛的重要因素,从而阻断了脊髓反射中的γ-环路,解除肌痉挛,针刀松解术还可以通过直接把一部分痉挛紧张的肌肉纤维切断,剥离疏通肌肉和韧带的粘连、挛缩而缓解痉挛。

从本组的观察中可以看到,两组之间治疗前后肌痉挛程度分级差异不显著,针刀松解术治疗6个月后效果仍然显著。对照组口服抗痉挛药氯苯氨丁酸,其作用与针刀组相同,但是前者服药副作用大、费用高、剂量不易掌握是其缺点。针刀松解术治疗简单易行、损伤小,出血少,可以反复施术,安全无副作用,而且疗效可靠,是治疗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的又一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19-24

(2)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3) 黄强民,敖丽娟,刘燕.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82-4

(4) 司同,柳百智.针刀松解术治疗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150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