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2019-07-29 钱毅珺 作为苏州古城区的重要古街路巷之一,临顿路上的古桥数量颇多,但也多因交通需求而翻修或改建为无拱石桥,仅于桥栏上保留桥名及其变迁历史等信息。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许多短桥的桥栏上绘有极为精细的纹路与图样。它们因桥而异,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有的是莲荷简绘,有的是蜂蝶团簇,有些雕镂精细、华美异常,有些则格外简素朴拙(例如仅由青石砌立、毫无纹饰的徐贵子桥)。但在它们之中,却又保留着某些频现的共性:譬如,醋坊桥、碧凤坊桥的桥栏石面上都雕有“双龙抢珠”的纹饰,有些还会在桥心中央的踏石上刻绘此类图样,以凸法阳刻精雕细琢,祥云环萦、龙姿腾跃,或气势雄然,或二龙并立,精工巧绘,神态栩栩。这一带的古桥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多由政府有关部门翻修改建,但“双龙抢珠”的图样只是临顿路古桥的典型元素,而非苏州古城区其他古桥的普遍标识,我猜想这一独特现象可能与街巷文化或此地的轶事传说有关。 相较于齐门、盘门、相门等繁华地段的大型改建古桥,十全街支巷中的古桥群不仅桥型偏小,也更富于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例如,支巷中段有一座名为“帝赐莲桥”的单拱石桥,据刻碑所载,其轶闻可溯至武则天时,后于宋咸淳间建,清嘉庆时易为现名,桥边后葺一四角方亭,隔亭望桥,依依垂柳,悠悠碧水,初梅新雨,自檐轻拂,吹避暑热,滴漾塘池,微湿青石,自是道不尽的江南初夏风味。但桥畔立于改建后的石刻刻碑,其文虽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然字形潦草,颇令观者难解其意。又如,毗邻凤凰街附近的十全街中段有一座平桥,名“织造桥”,据改建后葺立的刻碑所言,该桥原名“红枫桥”,周边多织造署、制造局类机构,清康乾时因驻跸织造署为行宫,出入皆经此桥,因而又用朱漆遍淬桥身之木以示华贵,并在重建后更名为“织造桥”——改建后的桥栏砖石上镌有清新娟细的花叶纹饰,如为合史,当刻红枫图样为佳。 唐代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短短几天的走街串巷,在寻常人家、景区,所见之景与诗里描绘意境很似!虽因苏州古城中心区域“少改建、多保留”的建设方针,相较于繁华路段的大桥,巷中小桥更富历史文韵,但翻修、改建后的大桥也不当只是交通功用的单一载体,它所承继的历史变迁与文脉精粹,更当立以朱漆碑刻、承以墨香文篇,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日新月异的图书藏馆中予以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