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五星辉煌 2019-07-30

【说明】本文原为《从历史语言学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称之谜:太阳家族与开明传说》的最后一部分。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对本文的理解,请先行阅读前面部分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篇:《从历史语言学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称之谜:太阳家族与开明传说(上)

第二篇:《从历史语言学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称之谜:太阳家族与开明传说(中)

第三篇:《从历史语言学破解夏代王族自称之谜:太阳家族与开明传说(下一)

现在开始正文。

七、楚地的山鬼(夔)传说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谈到了吐火罗语“Kaun(太阳)”,在甲骨文中记作“君”。夏商时期,王者往往兼君权与神权于一身。因此,除了“君”字之外,汉字中分别用来作为对祭司或祭祀对象称呼的“夔”、“鬼”等字也可视为“Kaun”的同源字。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甲骨文“鬼”字为戴面具的人作祭祀的形象

夔字上古音为群母微部(上古音:grul),鬼字为见母微部(上古音:Kulʔ),二字与吐火罗语“Kaun”、汉语“昆”(上古音:Kunn)相比,声部均属牙音,韵部元音相同、韵尾小异,王力音系称此为对转。因此,从音、义比较来说,把“夔”、“鬼”二字均视为吐火罗语“Kaun”的同源词,并无不当。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古代巫者常用面具来拟神

楚辞《山鬼》,屈原所著。其辞神驰烂漫,富于想象。其所称山鬼,即巫者拟神之象。洪兴祖云:

《庄子》曰:“山有夔。”《淮南》曰:“山出枭阳。”楚人所神祠,岂此类乎?

此虽设问,却实中的。古之夔、枭阳亦巫者拟神之形。王夫之《楚辞通释》云:

旧说以为夔、枭阳之类。是也。孔子曰:“木之怪,夔罔两。”盖依木以蔽形。或谓之木客,或谓之㺐。

枭阳,《山海经》称“赣巨人”,此乃干越地区的叫法,而“木客”则为东南地区越国人的叫法。下试说之。

八、干越地区的“赣巨人”传说

赣巨人除了见于《山海经》,亦见于《淮南子》、《抱朴子》和《酉阳杂俎》等文献,其异称有“山都”、'山客'、'山精'、'山萧'等号。这里,我们仅对《山海经》的记载作一下介绍。《海内经》说: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赣巨人国亦称枭阳国,《海内南经》云: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赣巨人之为何物?自先秦以降,世人已不详其里。郭璞注《山海经》以“狒狒”说之,曰:

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犹大荒说地有蜮人,人因号其山为蜮山,亦此类也。

总的来说,郭璞的注释并未突破《山海经》正文的记载。无论是从楚地的”山鬼“来看,还是干越之地的”赣巨人“形象,他们的形象都应视为一种巫者扮神的形象,只不过赣巨人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近于猴类。

藏缅语族民族普遍存在猴祖崇拜

王小盾教授著文指出,汉藏语系特别是其中的藏缅语族民族普遍存在着猴祖崇拜(见《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黄扬先生甚至认为夏的本义就是猴(见《猴祖崇拜:夏国语本义新解》)。从虞夏联盟的体系来说,猴祖崇拜当是产生于古代虞人内部的一种文化。我们曾在前面论及金沙文化主要是由虞夏联盟中的虞人后裔所建,而在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被称为人面像的金面具,其形即似猴面。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金面具人头像(金沙遗址出土)

在江西地区,新干大洋洲文化是一处重要的青铜文化,其毁灭时间与三星堆青铜文化相当,均为殷墟文化一期末。冶金史家金正耀教授的研究表明,新干大洋洲的青铜器和三星堆青铜器一样,均含有一种高放射性成因铅(见《中国铅同位素考古》),其产地出自今云南东北地区。从新干大洋洲出土器物来看,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视音乐、重视农业的特征,这与传世文献中虞人文化非常相合(另文说)。概言之,新干大洋洲文化可以视为三星堆文明时期虞夏联盟体系内属于虞人集团内部的一个区域文化。

新干大洋洲墓地出土有一件被称为双面神人的青铜头像(如图)。该物通高53厘米,面宽14.5x22厘米、銎径4.5厘米、管径6厘米。由深圳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编著的《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介绍道: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此件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副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它半人半神的形象可能与商代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符合。顶上圆管插羽冠,下部方銎安装木柄,管銎相通,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这些都寓含其贯通天地之功能。

研究者把新干双面神人青铜头像与巫师联系起来的判断是非常合理的。从这件青铜器的面部造型来看,似乎是以猴类形象作为基础的拟神化再创造。赣字上古音为见母侵部(上古音:Kluumʔ),按王力音系与昆(kuun)字属旁纽通转,古音相近。因此,“赣”字我们同样可视为吐火罗语“kaun”及汉语“君”的同源字,其意为巫。后世学人不明古代巫者有扮神之举,而误将赣巨人视为一种猴类怪物,这实在是巫术文化被边缘化后的结果。

九、越王句践家族的起源和木客传说

(一)越王句践家族的起源问题

越王句践家族的起源问题,一直是越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孟文镛先生主编的《越国史稿》提到了越族起源的多种见解,如越为禹后说、楚越同祖说、三苗后裔说、土著说等等,这一归纳也常为一些学者所引用。然而,细一推敲,越族起源和越王家族起源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在上述归纳中,真正涉及到越王家族起源的见解实际上只是前两种,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两种观点。

第一种,越为禹后说,见于《史记》、《吴越春秋》、《水经注》和《越绝书》等文献。《史记》卷41《越王句践世家》载: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绍兴会稽山大禹像

与《史记》记载小有区别的是,《吴越春秋》卷6称少康庶子即无余,《水经注》卷40则记为少康少子杼。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越绝书》卷10的记载: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千有余岁而至勾践。

与其他材料不同,《越绝书》提到了无余至勾践的时间为“千有余岁”。勾践为春秋末期之人,其时上溯千余年,正当三星堆青铜文明时期。《越绝书》旧题为子贡或伍子胥所著,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七肯定了该书为战国兵家之书。《越绝书》的记载进一步表明,笔者提出的“夏与商周并行论”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

第二种,楚越同祖说,《国语·吴语》韦昭注:

句践,祝融之后,允常之子,芈姓也。《郑语》曰:“芈姓,夔越。”《世本》亦云:“越,芈姓也。”

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浙江大学的曹锦炎教授从出土的越王剑铭文释读出发,提出了越王家族出自祝融八姓中的彭姓诸稽部族(见《越王姓氏新考》),这是可信的。从彭姓与芈姓均出自祝融八姓的角度来说,楚越同祖说可以辨析取之。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越王剑(左起第一支为越王者旨於睗剑)

那么,越王家族起源的上述两种观点是否矛盾呢?实际上并不矛盾。《国语》有“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之说,可见祝融与夏人本即有关。关于祝融的问题,以后我们将另文讨论,此不具。此外,关于越王家族起源的资料还有一条不可回避,那就是《墨子·非攻下》的记载:

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对《墨子》这条记载的理解素多歧说。其中的“繄亏”,卢文弨认为就是无余(见《墨子闲诂》),此说为多数学者接受。另“有遽”一词,学者们有“熊渠”(孙诒让)、“有涂”(谭戒甫、顾颉刚)、“有扈”(李平心)、“有虞”(熊贤品)等各种观点,分歧甚大。

从传世文献来看,遽当为干越人所称的“赣巨人”,也就是越国史中提到的“木客”。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枭,栎飞遽。”李善注:“飞遽,天上神兽也。鹿头而龙身。郭璞曰:‘枭羊也。’高诱《淮南子》注曰:‘枭羊,山精也,似遽类。’高说是也。”此言枭羊似遽类,而上文王夫之言枭羊或谓木客,遽与木客同系于越人族源传说,可知正当同类。

(二)木客传说

在记录越国史事的文献中,“木客”一词经常出现。《越绝书》卷10云:“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玡,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这条材料固然是越人以船棺下葬之俗的真实写照,但文中对“木客”的解释是否可靠却值得商榷。

绍兴印山越王大墓

由上文所论,可知木客当系“昆弥”一词的左言。1989年,董楚平先生在与何炳棣教授的通信中指出,古代越语存在一种左言现象。例如,“古汉语的盐官,越语说作官盐;古汉语的工官,越语说作官工”。实际上,这种语言现象至今仍存在侗傣民族中。因此,古代越人把来自西部的'昆弥(Kaun-mi)'读作“木客”是完全正常的。在当代的侗傣语言中,木客有“客人”之意,这种意义的出现很可能就与句践家族的祖先并非越地土著有关。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凉山州德昌大石墓

同时,从考古文化来看,蜀地有大石墓,越地有石棚墓;越人有船棺葬,蜀地也有船棺葬。这些材料说明,以金沙为后杼建立的夏王朝,有利于解释越王家族源出夏人之说,也有利于解释“木客”的词源。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浙南石棚墓群(取自浙江省文物局网站)

(三)句践迁都与山东的高密传说

在夏史研究中,所谓的夏族起源有豫西说、晋南说、山东说、东南地区说和四川说等五种(见詹子庆《夏史和夏代文明》)。这五说中的东南地区说与大禹东征以及后杼复国事件有关(另文说),山东说则与句践徙琅琊有关。这里,我们顺便就后者来谈一谈。

前465年,越王句践迁都琅琊,诸侯称贺,与楚、晋、齐并为当世四大霸主,蔚为一时盛事。墨子出生于春秋晚期,对此不能不有所耳闻,其“四分天下”之说即真实反映了这段历史。越王句践为夏人之后,故其迁都之后,高密、羽山、会稽、祝其等与夏文化和越文化有关的地名便纷纷被于东海地区。《史记》卷28:“禹封泰山,禅会稽。”此即指山东之会稽。又《日照县志》说:

(铁骨山)南起尖峰六七,皆为寨山。又南,双峰矗立,曰会稽山,相传越勾践自会稽山徙都琅邪,登此,命名为小会稽。

琅邪实亦浙地之名,并非山东旧名。《水经注》卷26说:

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

会稽、琅琊等名源自浙江,相对来说容易讲清楚。而“高密”一词是持夏族起源山东说者最重视的一条论据,因此值得特别说一下。正如山东籍历史学家王献唐说:

高密一名,初见晚周高密戈文,县西正与安邱、诸城接壤。是否禹曾封此,今已难考。(见《山东古国考》)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地和“赣巨人”传说兼论越国木客传说

所谓的高密戈,《殷周金文集成》收录两件,编号分别为10972和11023(如图)。《集成》把两件戈均视为春秋之物,但究竟出土于何地,均不载。然而,笔者在知网检索文献时,却发现《保密工作》2013年第8期收录了一条关于高密戈的材料:

浙江临海出土,通长24.6厘米,宽9.3厘米,有“高密戈”三字铭,属于战国金文中较工整的艺术型字体。其字形硕长,笔画细劲,竖笔挺直,撇捺多迂曲,有很强的修饰性。

临海,为浙江台州代管市。上述这条材料既能证明越人的“木客”传说与“高密”之间存在关系,也能为山东高密实源自浙江提供证据。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推定,山东地区的夏人文化痕迹,当是春秋晚期句践迁都琅邪之后造成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