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的三种境界一一王宗岳《太极拳论》集解选录之一

 天乐书生 2019-07-30

【原文】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解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讲的是武术实战中之平衡的科学原理。平准,典出《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平准即水平仪,是用来检测建筑物水平面和垂直度的器具。《荀子·或相篇》亦云:“水至平,则不倾”,说明了水平面与垂直度之间的关系。《史记·平准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如此,商富大贾无所牟大得,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讲的是平衡社会的经济关系。

武术实战,离不开保持自身平衡,破坏对方平衡,如果自己都站不住,是不可能有效地击中对方的,然而平衡具有三种不同的境界。一是静态平衡,也就是武术中常见的桩功和靠势。许多武术都非常注重桩功,特别是马步桩,讲究五趾抓地,落地生根,使重心下沉,以求上虚下实,练久功深,对保持自身平衡的确有很大作用。但马步桩如果较少变化,则叫做“板凳腿”,对方力量较大还是容易被打动的,同时打人也往往打不动或打不远,故马步桩多与虚步桩交替进行,但仍属初级阶段。二是动态平衡,主要是步法的移动和变化。三是随遇平衡,是一切武术到了高级阶段的共同追求,而太极拳则把随遇平衡发展到极致。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深刻地揭示了武术实战中随遇平衡的科学原理。现代的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中陀螺仪,就是随遇平衡的原理,而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中已陀螺仪的记载:“于是寝具既陈,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帐低垂,裀褥重陈,角枕横施”,金鉔就是被中香炉,并有出土文物为证,说明在西汉时期已有陀螺仪。其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用同样方式,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壳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

随遇平衡的科学原理用于武术,即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无论情况和双方动作着势怎么变化,自身都要始终保持水平和垂直,也就是“立如平准”;而要做到立如平准,全在自身的内部变化,劲由内换,故曰“活似车轮”,这与陀螺仪的原理是完全相通的。但中国古代武术家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不是把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直接拿来用于训练,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而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运用太极这个绝对真理(包括各种具体事物的相对真理)以改造自身,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

要做到武术实战中高度的随遇平衡,首先要改造好自身的内部结构,达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含胸,抜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腾挪,闪战”(武禹襄《身法》)。

但要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如果把身法理解为形,是达不到的,实际上身法也意,太极拳的一切要求都是意。身法正确就是用意要正确,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则气敛入骨,外则气势腾挪,“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活似车轮的窍妙全在气,即能量的流动,“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一一后跌,向后用力一一前跌”(同上),这是对王宗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更为具体的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