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培生:尾闾中正,体态安舒之秘

 武谈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一、中

首先谈“中”。从字义上看,“中”和“正”是一个意思,实际不是。这个“中”不是从表面上来看,而是从内部。“中”指的是人身体内部的血气,也叫“中气”(气功中叫“真气”)。这个气包括血,就是气血(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简单地说,气血对于人体非常重要,气血失调就会生病。所以练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使自身气血达到平衡,这样才谓之“中”。它跟下面的“正”字有连带关系,两个字连起来是“中正”。从外形上看,是四肢形态的毕周毕正,实际是里面的气血已经正了,不偏不倚。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实际上也是指身体里面的气血达到平衡。因儒家以中庸之道为修身之本,它把“命”称为“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是性命双修。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在修身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气血保持中正平衡,不要失中,失中以后是要生病的。所以打太极拳要求中气必须不偏不倚。中正的真正含义主要是指体内的气血中正,体内气血协调了,外形的姿势也就中正了。

在实际做的时候,就是要求尾骶骨与上丹田成一条直线。上丹田为天目穴,也叫玄关穴、祖窍穴,好多名字。这个点是两只眼睛,这是明显的两个点。实际做时是想两眼两眉正当中往里一寸,再由囟门(在百会穴的前面)往下一寸这个交接点处,里面是一个圆球,这是藏神之所。就把这点用意念注意它,再把它跟底下的尾骶骨结合起来,上下成一条线。拳论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能做到尾闾中正,里边的气血也就达到平衡了。实际做时就是尾闾找天目穴,即尾闾往前一找就正了,眼神平视前方,这叫“虚领顶劲”或“顶头悬”。所谓中正,就是天目穴与尾闾保持中正。小脑必须正,因为小脑是掌握平衡的,人身平衡需要通过阴维脉、阳维脉(这属于奇经八脉)来保持。阴维脉、阳维脉的变化主要是根据两个黑眼球来判断,比如你站着,眼睛往下看,你小脑就前倾,往上看,小脑就倒仰,这都是不稳的。不稳会导致体内气血不平衡、身体紧张,从而影响呼吸。血液所走的路线是在血管里边,气的行径是在血管的外面。血液的流动是通过气压迫血管壁,血管壁受压迫后血才流行。人的气没了,那血马上就停。所以练拳的时候要求轻灵、放松,要求放松的目的就是使气血达到平衡,并且要始终保持平衡,不论练拳还是推手,都要力求保持气血平衡。

顶头悬是以头(后脑)把身子领起来的时候,眼睛必须平视前方。如果低头猫腰,眼神老往下看,脊椎自然就弯下去了,如同捕风捉影,这是拳之八反。所以太极拳的基本“八要”首先要求达到一个“中”字。简单地讲一下,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就行。总之,“中”字所指的是气血保持平衡。

二、正

第二个字是“正”。“正”是什么?就是要求姿势正确,不偏不倚,实际是达于方圆。有规矩,按规矩去做,是达于正。怎么算姿势正确?就是间架结构,跟写字似的,怎么安排也不能离开平衡,所以跟上一个“中”字有连带关系。如搂膝拗步,手往前去与脚配合,后腿轻了就够了,如果轻了还往前去,就是一头沉,这样姿势也不正确、也失中。一失中,气血就不平衡。所以这些都是围绕着中正,即要保持气血平衡。

怎样达到气血平衡?是逐渐地深入。怎样来维持它?要做到“中正安舒”这四个字,联系起来讲,身体中正安舒才能支撑八面,拳谱上是这么讲的,我们现在把它归纳起来也是这样做。“正”就是不偏不倚,不要左右歪斜。有时体重在左腿,如蹬脚,腿一起,如果意念一想这腿使劲,身体就偏了,如果还想提高一点,使点劲,实际腿也起不来,还是硬的。前手只是个定盘星,是个陪衬。姿势要正确,达到平衡,这个“正”字是按着规矩去做,有方有圆,达到中正,两个字结合起来。从外形上看达到“正”,不偏不倚,体内也是保持气血平衡,外边姿势正确,就不影响体内的气血平衡。简单地讲,就是体外的劲、体内的气要配合协调一致,也就是调平体内的气。这样讲起来很简单,但做到不容易。我讲得细致、具体一些,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它。具体方法就是眼睛平视前方,“中”就做到了。眼睛一平视前方,黑眼球一起,阴维脉、阳维脉就维持平衡了。看得高一些,阴维脉往下降;实际就是眼睛一平就行了,这样就可以做到“喉头永不抛”。如果眼睛仰视,喉头就露出去了,身体就倒仰。身子一立直,这种劲就起来了,要立如平准,立身中正。

三、安

“安”是安稳的意思,态度安详,很自然。安是稳,也是平衡,身体要平衡稳定。平衡稳定的关键是随遇平衡,随遇平衡指的就是重心既不升高也不降低,一直保持原来的重心点,如同球体。练拳和推手都要时时保持随遇平衡,这就达到稳定了,无论对方怎么推,我既不贪功,也不着急就行,这样可以保持随遇平衡。小脑是掌握平衡的关键,随遇平衡就是小脑(后脑)与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保持垂直,这就稳了,稳了就是随遇平衡。重心既不升高,也不降低,所以推手就是维持这重心,发力点一超过对方重心,对方就出去,超不过,他不出去。所以掌握平衡是后脑与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保持垂直,还有眼神必须保持向前平视。所以,“安”是态度安详,重心达到平衡时才能得到安稳。

四、舒

“舒”,从字义上讲是舒适、舒服,放到我们身上呢,是胸部的喘气都要达到舒适的境地。舒的意思还有开展,都要松开,你才能舒服。练拳时要求全身都得放松。有的人把放松理解成一点劲都没有,这样就疲沓了,是不对的。我们讲过,柔不是软弱没有力量,柔是跟刚相对的,柔是不跟对方抵抗,“人刚我柔谓之走”,是不抵抗,是不用力,还得保持你的自然。本力一点也不破,就好比你兜里有一分钱,你出一趟门,一分钱都没花,不伤元气。推手也好,练拳也好,要达到舒适的境地。

“舒”有开展的意思,开展大方、姿势优美的要求也都包含在内,你要是舒展不开,就不会开展大方。

“中正安舒”四个字联系起来才符合拳理的要求——能支撑八面,就是四正四隅这八方来的力量我全能应付。打拳也要做到中正安舒,而且要着重注意它。

本文节选自《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诠真》

作者简介

王培生(1919—2004),当代武学大家,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曾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自幼习武,13岁时跟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习练吴式太极拳,并得到师祖王茂斋的精心指点。曾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第二、第三届委员,1984年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王培生任副会长,1989年担任会长。

他不仅武艺精湛,且善于探寻武学之道,著书立说,出版多部武术类著作,以弘扬和传播武术精粹。主要作品有《健身祛病小功法》《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实战八卦64散手掌》《王培生专辑:吴式太极枪》《健身祛病锦九段》《三才门乾坤戊己功功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