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将友谊(friendship)视为一种“德性”,他说友谊是高尚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人和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出于本能需要友谊,这未必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友谊首先是一种让自己充满力量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获得他人帮助的桥梁。 我们最早对于友谊的感受和体验可能诞生于童年时代的游戏之中,从“老狼老狼几点了”、跳皮筋,到堆沙丘、过家家,哪怕只是搭积木,玩拍手游戏,有朋友在总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交朋友似乎非常简单,“敬个礼,握个手,我们都是好朋友”。与孩子的世界相比,成人世界的友谊显然要复杂得多。英国作家马克·佛农(Mark Vernon)曾写过一本书,叫《友谊的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Friendship ),他在书中分析了成人世界里友谊纯粹功利化的现象,他认为友谊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时刻与政治、性别、工作、精神等因素相关,通过考察哲学家柏拉图、尼采、爱默生等大家眼中的友谊,作者试图重建友谊的形而上学,以此对抗把朋友变成“消费品”的现状。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分析了朋友之间的三种友爱方式: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从中引发我们关于为什么交朋友的思考。有利可图的友爱,即因为能从对方那里得到的好处而爱,以及为了让自己快乐而交朋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两种都是偶性的,也就是说有用也好,快乐也好,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两种原因都不是持久的,一旦对方不再有用,或者不再能给你带来快乐,友谊也就消散殆尽了。只有“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双方在德性上相似且都是好人。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的分析,X与Y的友谊一开始也并非是纯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着各自的生命渴望。然而,两个渺小个体的友谊之所以动人就在于他们没有停留在有用的阶段,而是通过内心的爱与尊重走向了更高的阶段。 X与Y温暖地依偎在一起,并且说道:“我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和你在一起!”善良的秉性是它们之间友谊的基石,在真挚的友谊中,他们发现重要的不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再是乡下度过的秋天,而是那个愿意与你分享快乐、愿意陪伴你度过春秋的朋友。 薄伽丘在其代表作《十日谈》中曾如此讴歌过友谊:“友谊成为世间最为神圣的事物,不仅值得人们致以高于一切常理的崇敬之心,而且配得上任何与日月同辉的永恒赞美。”现如今,友谊虽然依旧是引领人类过上有价值生活的基本要素,但友谊在过去的神圣角色早已不再。社交媒体的进步让我们更容易交到朋友,加好友是一件分分秒秒的事情,但交到“真朋友”却变得异常困难,正所谓“没有朋友的朋友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点赞之交”,却鲜少X所说的那种“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我”的朋友。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曾说:”一个人需要朋友是因为他无法单独。只要一个人需要朋友,他就不太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因为这种需求把别人贬为一种对象。只有能够单独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友谊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悦;那不是他的饥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丰富之爱。”这一点在X的“友谊哲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迈克·库拉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