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优壹茗茶庄 2019-07-31

每一个写作者都曾发愁:该去哪儿寻觅一个好故事?于是,他们跋山涉水,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从现代都市到原始密林,力图嗅到一丝“好故事”的踪迹。但这样的付出往往得不偿失,读者永远不愿轻易买账。

雄心壮志的写作者忽略了一条艺术纲领:艺术创作需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民群众永远是杰出艺术品的创造者。如果你至今苦于寻不到一个能被广泛传诵的好故事,我真诚地建议你:

到茶城去,到卖茶小妹中去。

一、茶店里的权利、宝藏和爱情

卖茶小妹(tea girl),是指在茶店空间内负责日常销售、店铺运营及茶艺接待的女性工作者,她可能是雇主,也可能是员工。当然,也有不少茶店的销售人员是男性,但消费者对茶艺师的想象往往是长裙飘飘,恬静儒雅的温婉女子,为方便讨论,本研究以卖茶小妹为分析对象。

去茶店喝茶,又称“商业吹捧我的茶如何独树一帜天下第一分享会”,简称故事会(story-telling party)。

当烧水壶中的农夫山泉涌出热气,茶叶已置于茶则之中,一个老练的茶客明白,纠葛了人类欲望和权力,探险者对宝藏的追寻以及那些美好的爱情传奇,将在他的面前如画幕般徐徐展开。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1996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赵丽蓉扮演的打工阿姨成功瓦解由黑心商家(巩汉林饰)所塑造的消费主义叙事

对于从不喝茶的人来说,茶首先是沟通的媒介,普通人无法仅仅把品茶作为参与茶局的目的。在泡茶、斟茶、品茶的间隙,纹路纵横交错的茶桌之上,必定需要一个又一个故事,缓解尴尬,击退冷场。

如果某次茶局的话语权力被牢牢掌控在卖茶小妹的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思绪跟随小妹的讲述,越过千山万水,横穿原始丛林;或在已被小妹存放若干年,早已发黑的“老茶”指引下,与80年代甚至100年前的人民群众为伴,尽力想象他们的生活,追忆无法经历的旧时光(old time)。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如果这块“值得收藏”的黑茶还可以喝的话,我一定果断买下,好去体验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光印记(前图来源:闲鱼,后图:布莱恩·布瑞克上世纪50年代拍摄作品)

德国学者科尔勒(J. K·hler)将重复出现的故事套路称之为母题(Motif),通常来说,卖茶小妹的故事由三种母题组成:

1、神秘来源说

神秘来源说深得人类神话中“创世”故事的精髓,此母题多见于高价茶的叙事策略。一切存在物,以茶为例,先不必关注它当下的口感如何、保存是否得当,我们先来聊聊它是从哪儿来的。

神秘来源说的故事框架有很多,最常见的说法是,哥们我和老班章/冰岛的村长熟得不行,别人家的老班章/冰岛真假我不知道,但我这个绝对是真的(说完不忘放几张自己和某村长的合影)。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某茶界大佬微博截图,朴实无华的摄影风格加上关键人物村长在平面中的在场,有成为爆款的潜质。只可惜该大

进阶版本:朋友的朋友早年是沿海富商,资金充裕时屯了不少茶叶,这几年企业发展状况不好,急出一批茶,你可算是捡大漏了。

高阶版本:我家祖上在几个老字号的茶厂里当差,这提茶是当传家宝的,至于价格嘛,可以参考近两年日本和香港拍卖的普洱老字号茶饼。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大金牙(夏雨饰)在电影《寻龙决》中将古董商人插科打诨、通晓古今的说书技艺发挥得淋漓精致,奋力向洋人推

此类故事一定要强调老茶来源的不可证伪,在充分借鉴古董行业叙事体系之后,越神秘,越不可描述,甚至越敏感的来源,加上家道中落、行业起伏等叙事单元在感情上的烘托,足够让人坠入云里雾里,惊叹连连。

2、寻宝说

寻宝说的精髓可用一句话来表述:有一个地方只有我知道。

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关于寻宝主题的故事十分丰富,从金庸小说中张无忌在逆境中偶得《九阳真经》,到好莱坞大片中的《古墓丽影》、《国家宝藏》等,都有体现。

而茶界的寻宝故事还深得陶渊明老人家的真传,甚至叙述的顺序都基本相同: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南宋陈居中桃源仙居图卷

我做茶很多年了,经常跑茶山(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有一次到某山头收出春茶,无意间走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寨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大片的茶树,环境极美,在手机地图上查不到这是哪儿,(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儿的少数民族做的茶都是自产自销,还没拿到市场上,我决定好好和他们聊一聊合作(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于是就有了你面前的这款私房茶,地点嘛,我就要保密了,嘻嘻。

3、英雄成长说

最后介绍一下最高段位的卖茶母题:英雄成长说。此种母题影响力之广,杀伤力之大,再无其他茶局故事能及。且此类故事非一般卖茶小妹能驾驭,必须有一定表达能力,气质尚佳,举止得体,且人生阅历丰富才可。

在英雄成长的故事中,卖茶者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英文中的hero也有主角之意),他们一般有不堪回首甚至充满悔恨的过往——直到遇到了茶。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主人公从茶中学会了包容、静心、淡泊、从容等等众多人类社群中极其优秀的品质,面对生活的态度也因此变得更加积极、阳光和美丽。故事有时会掺杂爱恨情仇,很可能还有灵修体验,打坐悟禅等等众多不可证伪(Unfalsifiable)的玄学哲理。

不过人家把自己的人生都讲给你听了,你这茶到底是要买还是不买?

二、故事浪潮冲击的茶叶市场

本文不去探讨故事的真与假。

故事并非是由创作者一手打造,当听众在听小妹娓娓道来时,听众自己也在对故事进行分析、解读、想象、创造,所以故事是创造者和听众的合谋,并非创作者的独享。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马男波杰克已经看穿一切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何卖茶小妹的故事如此相似?卖茶小妹又为何那么喜欢讲故事?

十九世纪初期,俄国民俗学家普洛普在对俄国100多个民间故事研究之后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相同的元素,区别只在于不同故事选择了不同元素进行组合。

之所以有那么多相同的元素重复出现,W·格林认为“两个故事存在相似性......部分原因是对那些共同事件的相似编造。”在此基础上,W·格林承认故事确实有传播性,比如一个非洲部落的故事,被传诵到北美,同样的故事架构下,多了一丝北美民族的风土韵味。

但W·格林同时提出:共同事件更像是一口没人知道多深的井,“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汲取。”

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卖茶小妹的故事之所以如此相似,刨除那些口口相传,然后造假为“自己的故事”的情况,剩下的情况很可能是:大部分茶人都在经历共同的事件。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比如,可能大部分亲自到茶山的茶人都会和当地的村长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神秘来源说);又比如,随着茶山交通的改善,一些小众产区被陆续发现(寻宝说);而茶附着的文化属性,也确实吸纳了一大拨粉丝去“格物致知”(英雄成长说)。

借用C·赖特·米尔斯话来说,大部分人在遭遇某个事件时,只把其当做个体问题处理,而没想到有更多的人在经历一模一样的事件。随着茶行业的崛起和茶人圈子的扩大,在这个有着狭窄边界的社会空间中,每个人都想独树一帜,但忽略了千篇一律才是生活的本质,而那些不断标榜自己独一无二的人,只是不愿承认本质的存在罢了。

三、互联网上的新故事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卖茶小妹的叙事策略研究

外卖小哥与卖茶小妹的爱情故事,现代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