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勃《滕王阁序》中唱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后,李广难封便成为千古英雄共同的悲哀。 飞将军李广连环画 李广为何难封?谈这一问题之前先得了解一下汉代的首虏率。汉帝国对匈奴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夺土地或财富,而是为了消除边患,即消灭或驱逐匈奴。目的很明确,手段自然也很明确:尽可能多地杀敌。当然,投降也是欢迎的,因为结果与消灭一样。首虏率就是按此目的设立的(曾记得有人说过可能秦代就有首虏率,但未查到相关资料)。 首就是脑袋,这里是指斩首,虏就是俘虏,率就是条例。首虏率的核心问题,一是斩杀或俘虏了多少敌兵,二是自己损失了多少士卒,最后的关键是谁损失的更多。如果汉军杀敌多于自我损失,就是胜利,反之就是失败,如果得失相当就是战平,不输不赢,就象是做买卖一样。这个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就是比谁死的人多。因为汉帝国人口远远多于匈奴,一对一地死,匈奴肯定受不了。但在具体的战役中情况则是千差万别的,长时期地并且刻板地以此为标准来计量军功,偏差与不公是很明显的。李广难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此。 李广自称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但史书中记载的并不多,因为李广难封主要是在武帝时期,所以文帝、景帝时的作战就不说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武帝即位开始,只记载李广的五次出征与作战。第一次为马邑设伏,因敌兵觉察而退兵,无功。第二次为公元前129年率万骑,出雁门,遇匈奴大部队。“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李广佯死,夺马逃回。根据汉律,“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失亡多就是伤亡多于匈奴,赔了,加上将领被俘,所以判死罪,自赎为庶人。这只能说是李广命不好,而同时率万骑出上谷的卫青则幸运得多,得首虏700人。 汉画像石拓片战争图 公元前128年,即元朔元年,匈奴杀辽西太守,李广复职,任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转而向西袭扰雁门、代郡、定襄、上郡等地。右北平是汉匈东部边界,正是因为李广镇守此地,才使卫青等人无东顾之忧而向北正面出击,并大有所获。尤其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击溃右贤王,卫青不计,其所统领之众将因军功而封侯者竟多达十三人。数年之间李广却因镇守边关,无敌可杀而无任何军功。 第三次,“元朔六年,广復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因此时匈奴已处劣势,汉军过处所向披靡,李广为后将军难以建功。 第四次,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李广率四千骑,博望侯张骞率万骑,兵分二路,出右北平,击匈奴,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包围李广,李广率兵与匈奴力战,死伤过半。第二天张骞率兵赶到,匈奴退兵。汉法,张骞死罪,赎为庶人,李广“军功自如”,即双方伤亡相当,无赏。 第五次为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大出击匈奴,李广已六十余岁,自知此为最后之机会,执意随军出征,汉武帝只好同意并任其为前将军。途中卫青得知匈奴单于之所在,却令李广军并于右将军部,出东路绕行包抄。 李广画像 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而且命不好,暗中告诉卫青不要让他直接面对单于,以免失误。二是公孙敖刚失去了爵位,卫青要报恩,所以调离李广,想让公孙敖立功。李广抗争,卫青不许,只好出东道,因无向导而迷路,未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遂使单于脱逃。卫青要向武帝报告战况,要求李广部报送迷失道路的情况,李广不愿再受狱吏审判的屈辱,引刀自刎。 李广死后其子李敢为报父仇而击伤了卫青,卫青竟然隐忍不言,霍去病则借着陪汉武帝打猎之机射杀了李敢。 从这些记载来看,李广难封的原因就清楚了。 首先是制度问题。首虏率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首虏率只强调了双方伤亡数的对比,忽略了双方投入的军队人数与兵种。李广两次以少敌众,虽败犹荣:出雁门虽然只记了“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但从李广夺马逃回亦可见其英雄。出右北平遇匈奴,则是以四千骑对四万骑,激战两天还能与敌死伤相当,非名将何以至此?而依首虏率则是一次死罪,一次无功。尤其是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避之数岁,稳定一方,使卫青得立大功于正面战场,竟然毫无封赏,更是有失偏颇。 其次则是用人不公的问题。李广在当时已是公认的名将,为何总是带兵不多?造成以少敌多的原因是什么?为何随卫青出征第一次被封为后将军,第二次又由前将军调至右军?李广死后其子李敢为何竟敢击伤卫青,而卫青竟然隐匿不言?李广受排挤,明矣。汉武帝只见其数奇,不见其用兵,李广要封,难哉! (本文为“第四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投稿) 第四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征文公告 请您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人生经历,谈谈《史记》对自己的深刻影响,阐释从《史记》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或思想启迪。 · 征文要求: 1. 参评征文文体不限,要求内容健康,文字流畅,且为作者本人原创、从未发表。 2. 严禁任何形式剽窃抄袭,一旦发现即予以取消参评资格。 3. 每篇征文正文部分原则上不超过2000字(含标点)。 · 投稿起止时间: 2019年4月20日—2019年12月31日。 · 投稿方式: 1.电邮:投稿电子邮箱为bohongaward@163.com。请将邮件主题标为“伯鸿书香阅读奖”,邮件内容为:史记 姓名 详细通讯地址 手机号,征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2.邮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204,伯鸿书香奖办公室,邮编:100073。电话:010-63405727,010-63267417。 · 奖励标准: 获奖征文作者每名奖励2000元,共30名。 · 注意事项: 凡参加活动征文均请在文末署上作者本人姓名和详细联系方式,文稿一律不退稿。在主办方、协办方各类平台刊出的优秀作品,是否最终能够获奖,由第四届伯鸿书香奖评委会最终评定。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函套精装 收藏版全十册) [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 顾颉刚 领衔点校,赵生群 主持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 精装 9787101095012 590.00元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十册) [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 顾颉刚 领衔点校,赵生群 主持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03144 380.00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 2013年10月,《史记》(修订精装本)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掀起新的一轮“《史记》热”。 2014年8月,在吸纳读者意见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推出《史记》(修订平装本),以飨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