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飞之友】第四百八十七期 楚生寂寞​

 lj0279 2019-07-31

 《楚生寂寞

齐飞

杜甫在《梦李白》中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但曹植生前就已经感觉到了: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在别人的生活状态中存放自己的心情感受,当然是曹植的重要创作手法。在一处空况寂静的房间,一个人孤单、冷清的坐在窗前向外张望,看见本来车马飞扬的门前,现在却门可罗雀,甚至台阶上也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说明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访了,这个时候,曹植知道了寂寞的滋味。他的《杂诗》七首,写于何时,无处可考,但从他的关注点和诗的风格而言,应该是在“太子之争”尘埃落地之后,落魄的曹植的手笔吧。这和李白的《将进酒》中所言:“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状况了。

诗人的寂寞源于灵魂的高傲,政治家的寂寞源于欲望的破灭,而艺术家的寂寞则往往源于社会认知能力的有待提升。虽然,他们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实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因他们的个性释放、所形成的独有的个人风格和气质,尚不能融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因此而不被关注和理解、甚至不被看好。近代艺术家陈子庄,对其作品生前身后、两种天差地别般的认知,就足已说明了这个问题。

对来楚生先生似乎也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重新的认知。和陈子庄比,来楚生的生前并不像他那样,经历跌宕起伏、生活窘迫僚倒、身体疾病缠绕、状态疯痴交加。作为吴昌硕的得意弟子,以书画篆刻鬻艺自给,以至后来教书育人,维持家计尚不是问题。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文化革命的影响,来楚生的情绪一度受到影响,据他的学生瞿志豪回忆:“这个阶段几乎没有画作产生”。但总的来说,来楚生的一生还是平静无奇的。

这就是引起我注目来楚生的着眼点。生活中平静无奇,而作品中时时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却有着万千色彩,晕染着我的内心,感动着我的灵魂。我忽然觉得,来楚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社会忽视了。因为,在我看来,来楚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他所处的艺术地位并不一致。

一九八四年九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大开本的《来楚生法书集》,应是对来楚生艺术存世价值的肯定。但是,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如不是我的过虑,就是书版社匆忙间的遗漏,或者还是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因为,这本书连成书的惯例都没有沿用,很是让我难以理解。

一般而言,扉页之后、正文之前会有一个序言的安排。众所皆知,序言如同书的牌坊,是一本书的导读或是评价,普遍的认为,序言有帮助和提高阅读者、有效的切入主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来楚生法书集》却是一本没有序言的书。好在,好的书法才可能称为法书,这里包括有对艺术价值的认可,也有对作者的尊重。在来楚生离世近十年后,在来楚生名字的后面赘上“法书”两个字、不能不说是对来楚生盖棺定论式的评价。然而,我觉得出版社工作做得还不够细心,至少还不够到位。我相信,给来楚生这样的艺术家写序,应该是一个眼光独到者的责任之举、是一件值得骄傲也很光荣的事情。

在《来楚生法书集》的末端,我在寻找着我想看到的结语---后记,给我的确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谔。没有后记,连个后记都没有!或许,这本书出的太仓促了;或许,编者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又不甘心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有敷衍了事之嫌。在书的最后部分,编者只是收录了海上大佬唐云,谢稚柳题跋一类的书法作品,附印在后,算是对本书作了个交代。其实,序言的空白,编者也感到了不足,只好自己写了一篇300多字的来楚生传略放在开本的前页,目的是告诉读者来楚生是何方神圣,何许人也。三百多字,来楚生的艺术人生,不免让人心生寒意,是不是太简单了一些呢。

事情还不只是这么简单。依来楚生的艺术价值,在逐步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上,应该有一个尚好的表现。仍然是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楚生的艺术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特别是书法作品。先不说拍品的数量,也有可能来楚生书法作品本身存世量就不多,征集拍品有一定的难度。就拍出的价格而言,和不相上下的同辈书家相比,来楚生的书法作品成交价还是逊色不少的。很多专家认为,目前来楚生书法作品的市场价和书法作品的自身价值并不成比例。因此,来楚生书法作品的后续升值空间会有一个较好的表现,不会是空穴来风式的猜测。

来楚生是不可冷落的,作为近现代海派书坛的一名主将,来楚生书法所具有的生命意义是不可替的。书法界一致肯定的是来楚生的行草书是来楚生书法的旗帜。在黄道周的世界里,来楚生在其中游学了二十余年,直到成为黄道周的座上嘉宾。但黄道周并没有挽留下来楚生。来楚生知道,黄道周的书法是开创性的体势,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也会有先天性的不足,黄字在强烈表现个性的同时,在取法上就有意回避了更早历史的营养,这当然是黄道周的勇敢。同时,也是黄道周的缺点。今天的人们,在欣赏黄道周的书法作品时,所能感受到的拘紧,显然是黄道周书法的硬伤。

而来楚生在学黄字的同时,并着眼汉魏晋唐,补充了二王、颜、米以及明朝倪元璐的技法,自然而然的走出了黄道周的境地,形成了来楚生晚年、有自己个人特点的行草书法,较之黄道周,要放纵了许多,既泼辣奔放,圆浑苍劲又凝结厚重。成功的发展了黄道周的书法艺术。

当然,来楚生的隶书成绩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很多人认为来氏的隶书要比他的行草书还要出神入化。这也许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来楚生最后成形的隶书,是汉隶和清代隶书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楚生用自己变化多姿的隶书,不仅诠译了汉朝人的书法意志,又站在清朝人的肩上,毫不保留的用他的毛笔写出了自己的想法,有汉简味,有时代气息,生动活泼,富有性趣,在放达的野性背景下,透露出粗不俚俗,潇洒秀逸的神韵。

来楚生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书、画、印皆独领风骚,尤以书法的成就巨大。但由于他的坎坷经历和性格所至,注定了他和热闹无缘。他是浙江萧山人,生于一九零三年,一九七五年去世,原名稷勋,号然犀、负翁、非叶、一技、处厚,楚凫,晚年易字初生、别署安处,安处先生等。以然犀室、安处楼名其书斋。父亲去世后,得婶婶资助上学,二十岁考入上海美专。在美专时,和潘天寿先生结知已之交。毕业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并常与潘无寿、唐云等著名画家相聚于“莼社”论艺。抗战爆发后,举家来沪,定居于康定东路归仁里。之所以照本宣科的叙述这些,是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来楚生是陌生的。对来楚生的陌生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艺术魅力和人生也是陌生的。但艺术终究要以艺术的眼光来评判。时间是公正的,艺术价格终究要向艺术质量回归,来楚生的艺术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未来的来楚生可能依然还是寂寞的,但不会妨碍他的艺术价值的存在。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