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无锡的考题——“走进北门十条街,去掉东、西两大街”是哪些?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7-31

了解进北门十条街的街名,从清末民初起一直是无锡老年人考考年轻人对无锡城内街道熟悉程度的话题。

旧时无锡县城图

咸丰十年(1860)一场战火,原来的建筑格局有了改变,但主要街道仍变化不大。城内不少小巷、小弄都与这十条街有关系,因此老无锡人都熟悉十条街的街名。民国初年走进北门,有十条街,即:

一、北门上塘街:具体方位是从北门城内打铁桥开始经书院街、监弄口、盛巷桥、推官牌楼、寺巷口到大市桥为止。这一街段,到抗战前为了方便邮递,分别分段为打铁桥街、盛巷桥街和大市桥街。抗战后这一街段,拓宽成中山路。

二、北门下塘街:从北水关桥开始,经留龙桥、旗杆下、泰定桥、胡桥、迎迓亭,到大市桥西堍。

三、东门街:从崇安寺寺巷口起,经观前街,过韩修桥、华德桥直达东门,到民国年间建成新生路后,从新生路口到东门这段便改名为熙春街。

四、南门上塘街:从大市桥西堍向南经青果巷、水达(獭)桥、虹桥到南城门。

五、南门下塘街:从大市桥东堍向南经风光桥、承贤桥、便民桥直达南水关桥。中山路没有延伸前,无锡人习惯叫它“二下塘”。

六、西门街:从前无锡县县衙门所在地“老县前”的一条东、西向的街,东面是“东大街”,西面是“西大街”,西大街北转到西门的一条短小南、北间的小街叫“西横街”,这三条街合称为“西门街”。

七、三下塘街:从韩修桥向南经斜桥、冉泾桥到便民桥。这段街曾叫“南门前街”。上世纪30年代,从公园路口拆除南盛卷,过东门街观前街一段,将整条三下塘街拓建成“新生路”。

新生路盛巷口(1941年)

八、城隍庙街:元代叫阴阳县街。明代中期,原建在西大街的无锡县城隍庙失火焚毁,庙虽烧掉,但城隍老爷却从火场中抢抬出来。一时城隍老爷无处栖身,后由建立在“皂荚弄”的“郑公祠”郑儋、郑元和父子及后裔,捐出东南面的土地,重建“无锡县城隍庙”,尔后这条街便改名为“城隍庙街”。清末民初,城隍庙东面重建“药皇庙”,西面建造“关帝庙”,于是集“药皇”“关帝”“城隍”,街名便成为“三皇街”。这一说有些牵强附会。正确的应该是药皇庙中有三尊高大塑像,分别是传说中的“三皇”,即神农氏、伏羲氏和燧人氏,因此便叫三皇街。

九、学前街:自宋代建成“文庙”(孔庙)起,直到现在,一直叫“学前街”。

十、教场街,即现在的“南市桥巷”。

无锡作为商业城市,商家与外地业务往来书信频繁,一百年前是依赖便人或航班(班船)代递的。到了上世纪,邮政局建立,邮路开通,新的邮递需要详细的通信地址。上世纪20年代开始,无锡开始编立街道门牌。加上城市建设,新的道路开辟,旧的街巷消失。至抗战前夕,老的十条街仍使用的只有学前街和西横街、观前街,原来的北门下塘街分割为旗杆下、胡桥街。为此,当时的无锡人很多已不能正确地说出进北门十条街的街名了。有一家报纸出了一个题目,考考无锡人,题为:“走进无锡北门十条街”,还加上一句“去掉东、西两大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