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而不毒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19-07-31

    刘万成

    杂文作为“投枪”“匕首”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其作用却并未丧失——铁肩担道义,激浊扬清传播正能量。

    杂文好比中药,治病可治本,但吃中药时,谁都不情不愿。不过小孩因为不懂事,一见中药便哭闹不止,倒算情有可原。但成人一见中药就眉长三寸,便不能不说是一种毛病。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中药也得让人见药不怵。中外医家在遵循“十八反”的前提下常换“汤头”,有的多加甘草,有的改变剂量、剂型,有的则将苦口汤药变成了“仁丹”之类。其动机和目的,无非是要治病救人,而不是要人的肉体遭罪。

    譬如鲁迅,其杂文常被视为“投枪”“匕首”,但先生的行文风格其实多样而丰富。诸如《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中许多篇章,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幽默风趣、辣而不毒,同样可以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而今,时代不同了,一针见血而不幽默风趣,容易遭人诟病;骨质松软而不触痛痒,又会失掉杂文的特色。评判也是自我检讨与反省,如中医“十八反”这禁忌断不可触碰。“常取类型”可褒可贬,“针砭时弊”却得“留点情面”。语言如同“投枪”“匕首”尚可,“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则大可不必。说“杂而有文”酷似纸上画刀,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肯定不行;只有多读、多走、多听、多看、多思、多悟、多记以至烂熟于心,才能信手拈来色形味俱佳。但凡闭门造车、东拉西扯、言不由衷,除欲“杂”乏味、一“杂”就乱外,恐怕还是义理、语法、修辞、逻辑及语言能力不济。艺术政论的真理性也是“相对论”,读者的判断往往“理剥千层、层层有理,鱼过千网、网网有鱼”,严密控制“弦外之音”以防短视偏激。杂文越是短小,越要自圆其说,最忌空洞松散言之无据。

    如若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要说杂文创作最大的好处,恐怕就是可以促使作者自我检讨与反省,不断矫正人生。否则,杂文这朵奇葩也就很难在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上长期绽放其生命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