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故事】大禹治水与莘县的故事

 渐华 2019-07-31

莘县人、莘县事、莘县大小事儿


一、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问题,一直是史界探讨的题目之一。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正文中虽未记禹之故里,但注引《帝王纪》中,却提出“禹本西夷人也”。大禹,在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是一位为中华民族谋福祉,创世纪的英雄。因此,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有他的遗迹、纪念地。考证他的故里究在何处,是必要的。

首先,最初记“禹本西夷人也”是不错的。夷,在春秋之前,是泰山一带,南至淮扬,东至海滨一带的先民统称。可能当地居民因舌上音,将“人”读“夷”的转称。古之历史学家称此地为海岱(岱即泰山)人。

当时对华夏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夷人,因地域或风情之异,又分为“莱夷”“东夷”“淮夷”“西夷”“徐夷”,而“九夷”中更有黄、白、赤、玄、于、畎、阳、南、北之分。

鲧部落所在的的西夷是现在的鲁西平原一带,以山东丘岭为界,划分东、西夷。现在的禹城市应是大禹的老家,现仍有临邑德平鲧堤刘的鲧堤遗址。这段鲧堤在禹城的南面,在此筑堤是可以挡住大河的水漫淹禹城的。从此地再往西到河北清河县的鲧堤遗址,在当时连接在一起的。再从清河县往南临西县的鲧堤(金堤)遗址,再往南山东冠县的鲧堤遗址和河南省内黄县的鲧堤遗址。这些鲧堤是鲧治水的第一阶段的工程。

然而更重要的是现存最大的金堤河(鲧堤),这段大堤是从山东丘岭西南的东阿鱼山开始,向西稍偏南方向,当时一直到内黄的鲧堤连起来,从而使大河的水从鱼山东面的谷地一泻千里入了海。因为这个大堤一筑成,就使得东夷部落的地方水位提高,淹没了一些地方,尤其是现在濮阳以东的菏泽、梁山、东平、平阴一带成了泽国。从而开罪了东夷的舜部落和舜部落搭界的祝融部落。也就是现在的济南西边齐河县的祝阿镇一带。东夷的舜部落联合和西夷的祝融部落,向鲧部落兴师问罪开战。鲧败在联军手下,被殛于鱼山。

大禹持观

二、大禹与莘县

鲧在九年的治水期间,曾与有莘氏部落联姻,娶了有莘氏的女子为妻,并生了儿子禹。有莘氏部落就是现在的莘县一带,穷桑、空桑、汤谷就是现在的陽穀縣一带,汤和阳的繁体字(湯和陽)就是字边不一样而已,是后人错写而已。穷桑寿张镇一带,空桑阿城镇一带。阳谷、莘县的南面就是金堤河。

在鲧堤的北岸有一个朝城,应是夏朝的故都。

在鲧堤的北岸有一个观城,相传是观天象制夏历的地方。修好了大堤,就在大堤边建立部落首府,城廓是理所当然的了。鲧的新家应在有莘氏部落,禹的家也应在有莘氏部落。三过家门而不入,应是大禹在领导着治理挖掘疏浚徒骇河的时候。大禹为了不再开罪舜部落和祝融部落,所以治水就采取顺流治理的措施。现在的徒骇河就在莘县城路过并灌穿莘县全境,此河就是因为用的人徒众多,徒夫震骇,所以才起名曰徒骇河。

夏朝故都在朝城,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发祥地。夏历是在观城观察测完成的。

(该文由莘县史志办根据有关资料编辑,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