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色列为什么要主动交还埃及西奈半岛?

 地缘谷 2019-07-31


 这次埃及军队的状态更为狼狈,仅仅三天就失去了西奈半岛,半岛上的五个师被以色列全歼,这次以色列也终于达成了自己彻底占领西奈半岛的愿望。


  NO.126


赏金猎人斯派克/文

以退为进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古代时期的波斯、赫梯,中古时代的阿拉伯帝国再到近代的奥斯曼,它们都毫无例外的把西亚作为自己维持统治和扩张领地的基本盘。

而到了现代,当原本统一的地区霸权崩塌后,分裂为众多独立国家的西亚地区依然进行着相互之间的角力,这其中以埃及和以色列对于西奈半岛的争夺尤为引人注目。


四通八达的必争之地


一般来说,早期人类文明所繁衍生息的地带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有两点。

首先是相对平整的地势环境,所谓“平整”指的是所处地区的地貌环境要以相互联通的大范围平原,草原为主,便于农业生产或者畜牧业发展,同时要具备水量充足的湖泊或者河流,用以满足原始人类群落从维持生存到发展文明等不同阶段的使用需求。

以五大湖地区为例

五大湖地区地形

五大湖地区人口分布


其次是相对稳定的气象条件和自然条件,所谓“稳定”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周期内,这片土地所处的区域从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和是否会频繁发生诸如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地质环境都处在一个可预知和可适应的状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长三角地区气候与人口分布

当我们拿这两点去分析西奈半岛时,就会发现它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之于前者,西奈半岛平均海拔为800到1500米,属于典型的山地高原型地势,整个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土地由连绵不断的高山群组成,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畜牧业的发展都是天然的阻碍


而北部的三分之一土地,则是以沙土和石砾为主要组成的荒原,地势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土质很明显无法有任何进一步的耕作和种植潜力。


相较于地形,西奈半岛在气候上更加令人绝望。西奈半岛的降雨量以稀少著称,也没有水量充沛的大型湖泊河流,导致其位于本身范围内的西奈沙漠常年处在极度干旱的状态中。

西奈半岛及埃及年均降水及气候分布

这种情况使得西奈半岛的淡水资源非常缺乏,加之所处的连接亚非大陆的敏感地理位置,西奈半岛的板块运动频仍,常年有地震等灾害发生,这也致使西奈半岛不能维持任何形式的古代人类群落长期发展。

西奈半岛城市

然而非常奇怪的一点在于,西奈半岛很早就出现在了人类的典籍中,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的记载中就已经将西奈半岛标注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

而西奈半岛的名称“西奈”一词,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来源于古代苏美尔神教信仰中,月神辛的音译“SIN”。

苏美尔文化

这点其实可以理解,一旦当某个统一的古典文明控制了以北非这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气候适宜的人口居住地为主的大片区域,自然而然的会考虑向外扩张领土。

相对于更为贫瘠和未开化的东、西非,作为人类早期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西亚地区,就成为了扩张的第一目标


这时西奈半岛因其连接亚非两大洲的属性,虽然不具备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环境基础,但是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北非的地区霸权通过西奈半岛前往西亚与当地的本土势力进行攻伐角逐,而当西亚的帝国想要征服北非地区,也必然会通过西奈半岛进军。

这样一来,西奈半岛从原始国家政权刚刚萌生的时代开始,伴随着频仍发生的战争,就已经变成了各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交汇地。

漫长而纷乱的历史之路


最早统治西奈半岛的是古埃及。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早王朝时代开始,在近三千年的时间中,无论古代埃及的王朝统治者身份如何变幻,对于西奈半岛的地理位置始终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知

古埃及

国势颓败自然无话可说,可一旦有了军力的复兴,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住西奈半岛,而当异民族喜克索斯人,征服者波斯人、马其顿人来到这片土地后,在稳固统治的首要任务上,自然也将控制住西奈半岛作为第一要务。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征服埃及。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帝国,罗马的疆域甚为广大,而埃及在其中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行省存在,因此罗马帝国无论是从统治角度还是重视程度都不会其有特别的对待。


曾经以军事扩张的前锋地带为主要作用的西奈半岛,在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心转移后,也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转而成为了商品贸易运输集散地和通道。

在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西奈半岛先是被西罗马帝国控制,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又在大约公元5世纪早期被一度复兴的东罗马帝国重新纳入版图。


之后,波斯的萨珊帝国,阿拉伯帝国,之后的法蒂玛、阿尤布和马木鲁克王朝,他们陆续控制了西奈半岛,而此时的西奈半岛重新回归了自己作为的军事要地属性,作为对抗外来者或者征服者长驱直入的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

这种不稳定的地区形势在15世纪发生了改变。

奥斯曼帝国在扩张中占领了埃及,公元1517年的瑞达利亚战役,奥斯曼帝国的大军一举击溃了马穆鲁克王朝的末代苏丹图曼·贝伊二世,将埃及纳入了帝国的统治中。


与我们今天的认知不同,处于帝国扩张中前期的奥斯曼,拥有在当时看来相当灵活的政治制度,埃及被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政区,有着非常大的自主,奥斯曼帝国任命的官员可以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迥异于其他地区的治理方式,也因此埃及本身的文化传统得以保留



而奥斯曼作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中前期阶段也的确是汲取了各大文明的精髓和先进之处,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源源不断的输入埃及,也让埃及渐渐地摆脱了原本宗教束缚,开始走向近代化之路。

西奈半岛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发挥了自己作为交通枢纽的关键作用,联通起埃及与奥斯曼帝国其他统治区域的交流之路。

同时,因为大量矿产资源的发现,西奈半岛开始摘掉了自己名为“贫瘠之地”的帽子,西奈半岛有着非常丰富的铜,铁,煤等资源,开采量也达到了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前列。

西奈半岛及埃及部分矿产资源分布

尤其是当奥斯曼帝国在18世纪末期慢慢地走向衰落之时,业已走向近代化的欧洲国家将目光盯上了埃及,自然也不会放过西奈半岛。

1798年拿破仑的全盛期,就曾经短暂的占据过埃及,而在之后1805年,奥斯曼帝国的新任埃及总督罕默德·阿里,更是率领埃及本地的驻军对抗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利用奥斯曼帝国几百年给予埃及自治所带来的离心力和欧洲列强的实质外交支持,迫使其承认自身的优势地位,实质自立,建立起了现代埃及的雏形——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

然而毕竟时代已经不再是旧有统治所能够维系下去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本质上还是一个伊斯兰制度下的封建王朝,而它的独立,从一开始就是依托于欧洲列强和奥斯曼帝国的冲突矛盾才得以实现。

因此,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一切依赖于欧洲列强的支持,尤其是英国,对于它的影响更是渗透到了王朝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后期,苏丹仅仅作为英国人的傀儡,成为了名誉的国家统治者。


这当然会让深受现代民族主义影响的埃及精英们强烈不满,此种情况在漫长的时间内进一步发酵,日积月累,加之二战后英国随着国力的衰退对埃及的控制力越发下滑,最终不得不承认埃及的实质独立,更加让失去了保护伞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摇摇欲坠。

终于,在1953年,由青年军官纳赛尔带领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

纳赛尔

以色列和埃及:两强争锋


新生的埃及共和国,日子并不好过。除了国家命脉苏伊士运河还在英国手中掌握以外,殖民老手英国还给埃及乃至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留下了一枚钉子——以色列

在犹太人复国运动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英国是第一个公开支持并发布了《贝尔福宣言》为其背书的欧洲列强。不仅如此,英国甚至在其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大规模,多批次的接受犹太移民


于是乎,欧洲的犹太人带着自己的金钱,技术和资源如潮水般涌向阿拉伯地区,紧接着又在英国殖民政府明里暗里的协助下对本土的阿拉伯人采取了一些列的对抗政策,夺取了大片居住土地。

这种情况在二战后期愈演愈烈,而此时的英国在自己力量衰落后,也乐于看到一个混乱的中东来维持自己的利益所在,终于1948年5月14日,现代以色列正式成立。


为了限制以色列的进一步扩张,新成立的埃及共和国决定在苏伊士运河上对其下手,全方位开始限制以色列的通行权,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开始跟对北非殖民地尚未死心的英国走到一起。

尽管在埃及失去了军事存在,英国还试图以苏伊士运河作为筹码来对埃及,埃及对此心知肚明。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英国已无其他应对措施,便在当年的10月,联合以色列和法国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这也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对以色列来说,向埃及发动进攻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

政治上来说,西奈半岛是以色列向埃及扩张和架设军事存在的关键地带,只有夺取了西奈半岛,以色列才可以真正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非洲,成为另一个掌握亚非间交通枢纽,并且能够在西方列强眼里真正拥有话语权的国家。

文化上来说,西奈半岛是犹太教的圣地,先知摩西接受十诫之地便是在西奈山上,可以说西奈半岛对以色列来说有着精神上的归属感

西奈山

正是基于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色列便夺取了西奈半岛,而新生的埃及共和国显然没有实力和精力去同时应对英法以三个国家的进攻。


不过结局却未能如以色列所愿,当美国和苏联都伸出触手开始调停中东地区的矛盾之时,衰落的英法和根基未固的以色列很显然没有能力去开出更多的价码。而美苏之间共有的默契,便在中东地区驱逐出英国。

就这样,苏伊士运河回到了埃及手中,西奈半岛的归属权也让以色列被迫交还给埃及。

苏伊士运河北段卫星图像

但以色列并没有就此死心。11年后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卧薪尝胆的以军再次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埃及进攻,可能是因为上次的战争中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成果过于丰厚,导致埃及没有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打造一支强盛的部队上。


这次埃及军队的状态更为狼狈,仅仅三天就失去了西奈半岛,半岛上的五个师被以色列全歼,这次以色列也终于达成了自己彻底占领西奈半岛的愿望。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果不再有国际社会的帮助,西奈半岛彻底失去,而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也因为这次战争失败的打击而摇摇欲坠

痛定思痛,埃及开始反思自己的军事建设,加大军队内部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提升和对当地地理形势的研究分析。

机会总是有的,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面对以色列花大力气建立的“巴列夫防线”,埃及军队精确打击,定点深入,将其一举击溃,终于得以一雪前耻。


这时,埃及和以色列实质上出现了一种对峙的局面,两方都无法从军事上彻底战胜和压垮对方,只能维持危险的平衡。


然而从地缘关系上看,以色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埃及,在周围都是阿拉伯国家的情况下,以色列赖以维持国家安全的只有不断通过军事胜利,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然而阿拉伯国家却可以依靠盟友的援助来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以色列不得不开始试图缓和跟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首当其冲的便是埃及,埃及的世俗化已经非常成熟,相对于其他阿拉伯国家来说,不会更多的因为宗教问题支配国家的政策方针,而且埃及跟以色列的领土争端,最严重的也只有西奈半岛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后,两国的关系将会有最大程度的缓和。

出于这个目的,以色列做出了归还西奈半岛来获得更好的外交形式的决定。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次年埃及便收回了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而在两年后的1982年,又将西奈半岛剩余的三分之一收归囊中,至此,埃及收复并保住了西奈半岛这片历经千年的国土。地缘谷

美国总统卡特(中)

以色列总理贝京(右)和埃及总统萨达特(左)

签署戴维营协议后握手


参考资料


军备控制视角下的中东和平进程研究 . 张燕军
第四次中东战争——当代中东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 代娜娜
埃及军政分歧与第三次中东战争 . 朱泉钢
中东地区格局变动中的以色列 . 杨阳
西奈山在犹太教中的民族与宗教意义 . 张希茜
埃及和以色列走向“暖和平” . 唐恬波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