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2月22日)是农历冬至。冬至又称交九、冬节、亚岁、长至节等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是一年里廿四节气之一,从冬至这天算起,每九天为一组连数九次,谓之“九九”,九九八十一天过去,冬季就结束了。据说冬至起源于汉代,盛行唐宋。 古代诗人对于冬至自然不会放过,林林总总的“冬至诗”即反映了这一节气风俗。 先看唐朝的冬至,杜甫有多首冬至诗,其《冬至》曰:“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这是杜甫潦倒失意时之作,昔日冬至聚饮做客,是很快乐的;如今贫病交加好景不再了,令人感慨!而他当年的《小至》则唱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也是“阳生春又来”,你看,室内宫女绣纹添线,玉管葭莩灰飞;室外柳枝舒展,梅花欲放,阳气回升,春天很快就要来了。这是何等的春风得意舒畅惬意呀! 白居易也有不少冬至诗,其《邯郸冬至夜思家》乃一首名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冬至,33岁的白居易新任秘书省校书郎,其时正好宦游河北邯郸。唐代冬至是重要节日,朝廷要放假,民间更热闹,大家穿戴一新欢聚问候。可以想象,独在邯郸驿舍里的白乐天,身处异乡,却只能在灯前抱膝独坐,他只能“灯前影伴身”、“抱膝”思亲人。浓浓的乡愁溢于言表,他心想着此时此刻亲人们也会坐在灯前念叨我这个远行人吧,这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何其相似!佳节倍思亲既是一种乡愁,也是一种幸福。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是苏轼的一首七绝,诗云:“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吉祥寺是杭州名刹,风萧萧雨霏霏的冬至日,草枯花谢了,独居杭城的苏轼却有雅兴独自来游古寺,诗人“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洒脱气质可见一斑!不过,他的胞弟苏辙在他的《冬至日》里也自得其乐:“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一个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生活的人,却不堪其忧、不改初衷,把儒贤颜子(颜回)当“先师”来景仰的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如此兄弟俩,堪称滚滚红尘中坚守一方净土的高洁之士! 那么,同时代的朱淑真又有怎样的《冬至》呢?且看:“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好一个喜庆热闹节日:击乐声声,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花开。可陆游的冬至却显得寂静清贫,“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原来,诗人也怕添岁。 在众多写冬至的诗词里,要数元代尹志平的为最,“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看,古人的诗情词意岂止道出了冬至的自然规律、时令玄机,更是阐明了冬至的深意和本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