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村|茅庄村

 zzm1008图书馆 2019-08-01
在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飞多高、走多远,梦回牵绕的还是那个村……

茅庄村

白兔镇茅庄自然村是东乡第二大村。

茅庄亦是行政村,现在的茅庄行政村由原先的茅庄、东井、徐纪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

村名由来

茅庄古时称茅冈(岗),亦称“笪家塬”。

茅庄地处“岗子上”,古时,这里有茅竹园,所以地名称“茅岗”。

后汉时,从外地迁来几户,都姓笪。

但据说笪氏先祖原不姓笪,笪家的祖先相传是西汉时的刘氏皇族。刘吕争国,吕后派人追杀刘姓。笪姓在刘吕夺国的血腥斗争中,侥幸脱逃。为避免遭到株连,遭灭族之祸,才不得不隐刘姓而改姓笪,其时约在公元前180年前后。

有关笪姓的来历,茅庄笪氏宗族中流传的故事更具体有趣。

汉朝末年,改朝换代了,要灭刘横竖三千里。一个姓刘的年轻后生,才十六七岁,为了逃避灭族之灾,就从山东挑着箩担逃到今茅庄村。为了藏身,就躲在了村后一个竹园里。

京兵追到了这个小茅岗上后,挨门挨户地搜查,从晚上搜到天亮。太阳刚刚出来时,发现了竹园还蹲着个人,破破烂烂的,像个叫花子;就盘问他:“你姓什么,蹲在这里干什么?”

年轻后生不能说自己姓刘。看看头顶上的竹子,又看看太阳,发现自己还坐在一根扁担上。于是他触景生情,“竹”字头,用扁担“担”字的音“旦”与旭日东升的“旦”,合起来就是个“笪”字。骗追兵说“我姓笪,是个要饭叫花子。”京兵看看他的模样,又听说他不姓刘,就走了。


后来后生就定居下来,从此就以笪为姓了。

姓笪的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一代比一代兴旺。据说,常州南门有个十八家村,有四十多户人家全姓笪,天津有个地方叫笪家庄,这两地的村民全是茅庄村民的后代。

茅庄村上笪家一直是旺族,这个地方就被叫做了“笪家塬”。再后来,村子越来越大,成了一个庄,庄上的姓氏也多了,就以此村于茅竹园所建,定名“茅庄”。

茅庄田鸡会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茅庄的“田鸡”庙会。

在句容,青蛙又叫田鸡。茅庄为田鸡建庙,举办田鸡庙会,这恐怕在全国都很少见。

传说在明成化年间,茅庄村的庄稼长得特别好,眼看丰收在望;突然从天外飞来很多蝗虫,黑压压一片。乡亲们哭着、叫着,用竹竿驱赶着,烧香拜佛求着……正焦急万分、无可奈何之际,忽然一只大田鸡(金钱蛙)带着无数小田鸡出现在茅庄村。它们一个个张口伸舌,吞吃着满山遍野的蝗虫。三天三夜,蝗虫就被消灭光了,这年的庄稼也获得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些田鸡,茅庄就把建在庵头岗上的“拨云庵”改成“田鸡庙”,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庙会。自明朝以来,三月三赶庙会成了这里的一个节日,至今,庙会成了物资交流的集会。

一代名士笪重光

茅庄在清朝顺治年间出了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宋乾德三年(986年),笪氏先祖从淮西六安县迁居江东路句容东乡茅冈,即今“茅庄”。笪氏家庭为当地大户。笪重光出生在茅庄,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顺治十五年(1658年)升为湖广道监察御史、江西巡按。

他家房子的基地,在茅庄村南荷花塘东的荷花场上。据说,房子外面有砖砌的围墙,围墙大门头上有一块刻着“圣旨大门”四个大字的石刻。

南京评事街向北,有个“笪桥市”。据资料记载,当年因附近有条河,两岸群众来往不便,怨声载道。为方便两岸群众来往,笪重光在河上建桥一座。群众感激笪重光的恩德,将这里起名“笪桥市”。

笪为官清廉,办案公正。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在江西为官时为惩办霸占民女的权贵之子,得罪了当朝权相,继为仇家诬陷中伤而罢官。

失官后的笪重光选择了茅山。茅庄距茅山不远,叔祖笪金镜是茅山道观的大护法。 


自小受家庭熏陶的笪重光,隐居茅山后还将他隐居茅山的郁冈峰作为他的名号----郁冈真隐、扫叶道人、江上外史、郁冈居士。康熙九年(1673年),他撰文书写了《茅山九霄宫天炉碑记》,至今被茅山道院珍藏,笪重光还为乾元观松子阁题额“再展一重”。

康熙十年(1671年),一部凝聚着他十年心血的十四卷《茅山志》编撰成功。

笪重光也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笪重光曾于康熙年间,三次前往宝华山隆昌寺。宝华山留有笪重光《宝华山作》《甲子山中纪盛》《宝华山》等许多诗词,康熙十四年(1675年),应见月大和尚的请求,笪重光为宝华山隆昌寺山门环翠楼题写“律宗第一山”匾额。

笪重光晚年居茅山郁冈峰,常有诗人画友进山造访。其中,骆维持有诗一首:

  访笪在辛夜话松子阁

          老去知交剩有君,评诗把酒做霄分。

          松风回响月如昼,惊起华阳鸾鹤群。

康熙三十年(1692年),笪重光卒于茅山,享年70岁。

笪重光仙逝后,他的遗体没有运回茅庄村老家,而是葬在原陈武乡笪家村后的山上。因此,这座山叫“笪家山”。

口述:笪祖福

供稿:笪祖祥

来源:文化句容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