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舜典》(44):帝舜的归宿

 坚定前行 2019-08-01

第十五章 帝舜的归宿

第一节 此处略去二十年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这句话是对帝舜一生的总结,相当于他的年表。年表是最为简明的记载,也应当最好理解,但这句话却颇费思量,因为又有一道数字难题横在我们面前,档住了道,不好译。譬如下面这段现代的译文就有问题:

“舜三十岁时被征召,施政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时逝世。”

有没有弄错?译者把文中的第二个“三十”改成了“二十”。为什么要改呢?因为“三十”加“三十”不等于“五十”,所以他就改了,改成了可以等于“五十”的“二十”。在译者看来:如果不是作者数学不好算错了,就一定是古书的印刷质量有问题,碰到了盗版,所以要改过来,呵呵。其实他没有想另外一个问题:那么多前人为什么从来没有纠正这么“明显的错误”?

说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前人对经书的敬畏,因为几千年来,肯定还有很多人对这道数学题不解,但他们却没有自以为是地依自己的理解把这类“疑似错误”纠正过来,否则的话,这句话可能就真成了一笔糊涂帐了。由此,我们也应当对经典心存敬畏,在读经的时候如果没弄明白,请千万不要随意怀疑经典行文的错误。要多从自身上找一找原因。找不出原因时,就请高抬贵手,还是和前人一样,把那个错误继续保留着,让后人去解释吧。至少也得在解释后批注清楚。

这段话的确是帝舜的年表,但作者并没有从他出生时写起,而是只记录了他为政的时间及功绩。或者说,在作者眼中,帝舜哪一年出生?几岁发蒙……都不值得记录。重要的、值得记录的是他的主要政绩。所以作者没有从他的出生时间记起,而是只记录了他为政的时间段。

可能有人要抗议了,因为这段话以“舜生三十”开头,不是正好从帝舜的出生之时起算吗?怎么能说没有从他出生时记起呢?我可没有讲错哈,而是你忘了语境的问题,忘了我们前面说过的“育(后)”、“孚”、“生”的区别。“生”是像草木初生之形,本义只是表植物的生长,与人的出生没有关系。所以,“舜生三十”的意思并不是说:“舜被他妈生出来第三十年时”,而是说:“帝舜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推广农业生产。”这是对他执政前三十年的总结,是说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就干了“生”这么一件事。这有什么稀奇的呢?农民朋友们不是一生都在干这事吗?作者怕人也如此误解,所以又补了一句“征庸三十”。他不是自己“生”,而是让别人来“生”。

“征”字有两种写法:“征”或“徴”。“征”字从“彳”,从“正”。其中“正”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止”,从“·”。“止”即脚印。“·”是太阳,所以,“正”字的本义就是:“跟着太阳的规律走”。引申为正确、正中、合规范等义。以此,“征”字的本义就当是:“行事以太阳(天道)的规律为准则”。

“徴”字的古文写作“   ”。教导(攴)落后者(夂)在地上种禾(生)之义。

“庸”字的金文写作“   ”。双手(又)持一个倒立的部落领袖(大)施行(用)。“大”字的本义为“大人”,指部落领袖。而倒立的“大”字一般指不愿服从的部落领袖。双手一起拽表示尽全力的意思。因此,金文“庸”字的意思应当是:“努力使不服从的部族领袖施行”。施行什么呢?当然是农业的生产。因此也可以译为:“努力使不服从的部族领袖施行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

以此,“征庸三十”的意思就是:“以天道的规律为行为准则,三十年里努力使不服从的部族领袖们施行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

显然,这一句是在进一步解释前一句的“舜生三十”,是说“舜生三十”并不是指舜自己去耕田、犁地、播种、割谷,而是把正确的方法传授给各部落的首领们,并督促他们带着各自的子民去干。这活可不好干,更不是一般人所干的,不信你来试试。所以才是值得载入史册,让人缅怀的,也才是作者要记录下来的帝舜丰功伟绩。

“在位五十载”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帝舜在帝位五十年”,也就是他一共当了五十年的帝王。然后就“陟方乃死”了。现在问题来了:帝舜用“三十”时间推广农业,还有“二十”年又在干嘛呢?答案在“陟方乃死”中。

“陟”字的甲骨文写作“   ”。两脚登梯之形。本义就是登高。当然不是指普通的登高,而是指职位的提升。也就是指我们在前面解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一组数字时说过的,由“一”至“五”所象征的爵位的提升。或者说,这个“陟”字与前文“汝陟帝位”、“黜陟幽明”中的“陟”字,是同一个意思。

“方”字的甲骨文写作“   ”,人的脖子上横着一把矩尺。意思是受到规矩制约的人。有了这种约束才可能有社会,有集体,所以“方”字被借来作为古代邦国之名,引申为方圆、法度、定规、方向等义。在《尧典》和《舜典》中,“方”字都不是作方位词用的。表“方位”的词是“门”字。如“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辟四门”等。其中的“门”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方”字含义相似。所以,这里的“方”字不是指方位,而是用其本义,指遵守规矩的人,也就是接受朝廷管制者。

“乃”字的甲骨文均作弯弯曲曲状。本义是表示气候的不正常,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生长的不顺畅。引申为指事情的曲折、不顺。曲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乃”字常常被人借用来当副词用,相当于然后、于是。

以此,“陟方乃死”的字面意思就是:“帝舜在提拔下层的优秀人才时不顺利而死亡。”

“陟方”竟然成了帝舜死亡的原因,很严重哦。提拔人怎么会与帝舜的死亡有关呢?作者没有细说,其中一定有隐情,要为君者隐。不仅仅是为因此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失败者帝舜隐,更是要为继位的新君、胜利者大禹隐。当然,作者也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大致的线索。就是“方”这个字。

我们前面讲过:汉字的发明者对人的表述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其主要顺序是:天(领袖)、大(官员)、人(平民)、女(被征服者)四个等级。另外还有两个介于这四个等级之间的字,就是“夫”和“方”。“大”字的脖子上加一把矩尺就是“夫”。“人”字的脖子上加一把矩尺就是“方”。这把矩尺有两层含义:一是遵守规则;二是顺从、服从上级。所以,“夫”字应当是指优秀的官员。而“方”字是指优秀的平民。由此而论,“陟方”两字的意思就应当是说:“从平民中提拔优秀者来做官。”而且很可能是指来做帝舜的继承人。这还不捅贵族的马蜂窝啊。知道了吧,这就是帝舜的麻烦。晚年因为继承人的问题与他的主要大臣禹们发生冲突了。

“禹”是谁啊,也称“大禹”,是吧?这个“大”字就是表明其贵族身份的。“大”人们要接班,而帝舜更喜欢平民“方”,所以就有了矛盾。就“乃”了,就“死”了。这个“乃”字就是“五十”减“三十”所差的那二十年。或者说,帝舜执政的头三十年在干推广农业的大事业,但后二十年却因为找接班人的事与大臣们发生矛盾而郁闷。帝舜的这个郁闷,我们还可以从《舜典》与《尧典》的结构对比中看出来。

《尧典》和《舜典》都是由四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但主要内容却稍有不同。《尧典》的四个部分为:

一、讲帝尧的理想、方案和步骤;

二、讲帝尧政治的实施细则;

三、讲帝尧选官;

四、讲挑选接班人。

《舜典》的四个部分为:

一、讲帝舜的登基及个人理想;

二、讲帝舜政治的实施细则,包括巡守制及法律制度;

三、讲帝舜任官;

四、帝舜的年表。

两者比较,它们的前三部分内容相似,只有最后的这一部分不同。《尧典》用四分之一以上大量的篇幅讲接班人的选拔及培养,而《舜典》中只用了“陟方乃死”四个字讲接班人的问题,还是隐藏在年表之中,任别人去误读。

还需要再问《舜典》为什么不如《尧典》一般叙述接班人的选拔吗?这个“此处略去二十年”的“陟方乃死”四个字,己经把帝舜的无奈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帝舜是想效法帝尧吗?帝舜相中了哪一匹千里马?帝舜都做了些什么工作?是与帝尧一样成立了专班吗?帝舜的晚年是流亡,还是被流放?帝舜及其家人是被囚,还是自由的……等等这些,我们现在都己经很难考证了,但有两点我们还是清楚的:

一是历书中明确记载了帝舜及其爱妃们都死在南方:

《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悟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舜葬岳山”。

《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悟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

《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水经注·湘水》:“(九嶷山)大舜窆于阳,帝均葬于阴。”

《博物志·········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日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二是帝舜之后的政权由伯禹接任。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说:由于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与大禹等主要大臣们发生分岐,帝舜在其生命的后二十年里,实际上己经失去对政权的控制。他及其家属们是在南方的流亡或流放中度过的,直至生命的结束。死后也被安葬在南方的九嶷山中。

其实,韩非子早就告诉我们这个结论了。他在《韩非子·说难》中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如果当年大禹没有夺权,而是由帝舜自己相中的人来接班,又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历史呢?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大禹干得也还行。

不仅仅是中国,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接班人的选拔一直就是个大问题哦。

《舜典》的正文好像讲完了。

但有意思的是:它还有一条奇怪的尾巴。

而且这尾巴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似乎还想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