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枝词:巴蜀民歌演变而来,如何能在中国盛行一千多年?

 acerbookstore 2019-08-01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一带的民歌演变而来。古时人们演唱竹枝词,通常边歌边舞,吹短笛击鼓为伴奏。其声高亢激越,唐代诗人刘禹锡评价说:“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

竹枝词能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广为流传,刘禹锡有有着开创之功。刘禹锡曾参与唐代王叔文的改革,由于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连遭谪贬。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正月,刘禹锡被贬为夔州刺史,看到乡里青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于是他想到当年屈原居湘沅间,见当地民众迎神民歌,词多鄙陋,便仿照其曲调作《九歌》而作《竹枝词》。

刘禹锡最著名的一首竹枝词就是:

在竹枝词被带入到诗歌殿堂后,一千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竹枝词研究专家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至少有十万首以上。

那么,竹枝词这样一种民歌风的诗体,经久不衰的原因在哪里?笔者从竹枝词的语言、内容、风格、形式四个方面来阐述。

语言:通俗易懂

竹枝词是由民歌演变而来,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清代一个叫定晋岩樵叟的人在《成都竹枝词》自序中写道:“词句鄙俚,充堪喷饭,阅者谓之‘打油歌’可也。 ”

《昭明文选》记载 :“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此处著名的

比如,有一首描写旧北京一种专卖胡梳的小贩高声叫卖的竹枝词:

后两句把小贩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生动地写入诗中,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内容:贴近生活

从理论上讲,与生活密切度越高的信息,需求量就越大。对于诗歌来说,越是贴近人们生活的诗歌,受众面就越广。在浩瀚的竹枝词诗歌中,所记录的大都是人民群众的风俗、婚恋、日常饮食起居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竹枝词真实地描写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自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竹枝词成为人们认知社会、通晓地理、了解民风的一条最容易的途径,这是其他诗体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大量口语、俚语的引入,也让竹枝词极具人情味,从而大大推动了竹枝词的广泛流传。

竹枝词长于纪事,山川胜迹、百业百态、风土人情皆可入诗,内容大至政治事件、社会变革,小至街头杂耍、民间小吃等无所不包。

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

该诗如同大白话,把卖菜小贩起早贪黑地劳作的辛苦生活,写得十分逼真。

巴蜀地区留存下来的竹枝词,以有清代最为丰富。筱廷 《成都年景竹枝词》将打米酥、蒸年糕、送年花、收债、写春联、吃年饭、辞岁、守岁、换门神、拜年、看灯、灯谜等整个年景流程分别作竹枝词,充分展现了成都的年景盛况。

广州人爱花,故形成了繁荣的花市。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当时广州卖花的盛况,非常贴近实际生活。

《寻味老北京》中收有明末清初人陆宝约于崇祯年间做的《长安竹枝词》(明清时人的诗作常将都城北京仍称为“长安”),其中有一首为:

千钱易粟等珠看,谁料糠粃杂鼠残。煤运不来零雨集,几家曲突误晨餐。

由此诗可见当明末京师粮食供应紧张时,富豪家像置办珠宝一样去购粮,但得到的只是“糠粃杂鼠残”。

风格:富有情趣

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俏皮趣味的风格是竹枝词独有的艺术魅力。竹枝词吸收了民歌诗风明快、诙谐风趣的艺术特点,在风趣中见神韵,于俏逗中见真情。颜继祖《秣陵竹枝歌》序云:

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为平淡,达到了深入浅出的境界,容易被人们接受。人们阅读时,常感到妙笔生花,在诙谐解颐中让人思索。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比如民国时期的竹枝词中,幽默风趣的诗歌数量很多。

比如民国刘师亮所著竹枝词于风趣中见神韵,于俏逗中见真情。其代表作《成都青羊宫花市竹枝词》 以记花市一游,记录了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其中多首竹枝词亦提及女子入茶馆、饭馆等公共场所新现象。 维新茶社是男女杂坐,花市上并设有女宾茶社。作者对女子入茶馆、饭馆以示男女平等现象进行了俏皮诙谐的描写,耐人寻味。比如:

再如,描写茶社女子衣着窄衣、短裙的诗歌:

形式:不拘格律

竹枝词是在中唐时期语言通俗化与主题更新化的形势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诗人们在写作时,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强化这种诗体,使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竹枝词来源于民歌,好创作竹枝词时为了准确描述特定事象,成功酝酿特有风味,常常需要引入方言俚语、行业术语、地名、物名、人名等固定词语,所以,竹枝词需要在格律上适当放宽,束缚较少。竹枝词的格律“

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比如: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这种不完全拘于格律的现象,从刘禹锡和白居易开始,后世逐渐承袭下来,并为其广泛流传发展的有利条件。竹枝词的创作者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他们对于诗歌创作技巧和韵律格式规范了解不多,而竹枝词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易于学习、易于掌握的特点降低了他们准入的门槛,因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知识分子,都能拿起笔,以竹枝词为体,人们

总之,竹枝词产生、发展、兴盛的过程,是文人走到普通民众当中去,从民间生活、民间诗歌中采集创作的素材、寻求创作的灵感、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的过程。

清代诗人王士稹在《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答问中说:“问:竹枝词何以别于绝句?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人,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问:竹枝与柳枝相类否?柳枝专咏柳,竹枝泛咏风土。竹枝词古人间有专咏竹者,乃引柳枝之例,然不过偶一见耳,非原旨也。”从以上说法可以看出,竹枝词具有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富于情趣、不拘格律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竹枝词创造了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奇迹,成为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