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沧海为书 2019-08-01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无腿舞后”廖智

一.地震没能让她低头,撕掉标签,她选择重新来过

2008年的5月12号,舞蹈老师廖智本来打算和同事去海南旅游,但是因为舍不得刚刚10个月大的女儿虫虫,所以还是决定留下来陪女儿。

但令人没想到是,一场大地震轰然而至。

地震瞬间带走了她女儿的生命,10个小时后,和她一起被困在废墟之中的婆婆,也走了。

5月13号傍晚,救援队将廖智解救时,她被钢筋刺穿的双腿已经被石板压的失去了知觉。

整栋居民楼,只有她一个人活了下来,而活下来的代价就是做截肢手术。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做完手术的廖智

截肢,这对任何一个爱美的女人来说都无异于晴天霹雳,更何况廖智还是一个舞蹈老师,对舞者来说,这个手术相当于判了他们死刑。

廖智稳住心神,还是选择了在手术同意单上签字,她想活下去,为了逝去的女儿,为了年迈的父母,更为了她自己。

做完手术,她的身体恢复的很快,廖智不愿整天躺在病床上让人照顾,于是,她打算捡起自己的老本行,继续跳舞。

2008年7月14号,做完截肢手术仅仅两个月的廖智,腿上扎着绷带,上台表演了《鼓舞》,赢得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廖智排练鼓舞

2009年1月,她发起了为家乡绵竹赈灾的义演,10万网友为其助力加油。

鲜为人知的是,刚开始准备演出时廖智连“跪”,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做不了,因为这个动作需要结合小腿和脚背的肌肉力量,但她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双腿。

她想过放弃,想抱怨老天为什么留给自己一个残缺的身体,但是她想的更多的,是自己在废墟中,被石板压得纹丝不动的那一晚,那时她的奢求只有“翻一个身”这么简单。

现在,躺在病床上的她不仅可以自由地翻身,还可以坐起来。

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廖智突然想通了,于是她坐起来,一直练习“跪”这个动作,直到天亮。

等到医院派早餐时,她不仅可以跪着,甚至还能跪在床上用膝盖走两步。

凭借着这股斗志,她从一开始艰难地穿上假肢,就疼得“汗水浸透了衣衫”,到后来用十几天的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里练习穿着假肢走路。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廖智练习走路

她说,疼得忍不住的时候,她就用唱歌来转移注意,同时激励自己再坚持一会。

最后,廖智穿着让医生给自己特意增高2厘米的假肢,在到处都是坡路和台阶的“山城”重庆,和大家一样轻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在接受柴静《看见》栏目的采访时说,她更希望大家把她当普通人看待,尽量避免使用“坚强”的字眼来过度诠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她不愿背负过多关于“身残志坚”的标签,而是选择给自己烙上了强者的烙印:

1.志愿者:2013年4月雅安地震,廖智选择奔赴一线做志愿者,去帮助和鼓励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被地震毁掉一切的人们;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廖智在雅安当志愿者

2.舞者:紧接着,她和演员杨志刚在央视的《舞出我人生》栏目中,凭借着“轮椅舞”《怒放的生命》最终杀入总决赛,获得亚军;

3.作家:同年8月,她的新书《廖智:感谢生命的美意》在上海举办了签售会;

4.跑者:2013年底,她参加了上海马拉松“5公里健身跑”,并坚持跑完了全程;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廖智参加马拉松

5.妻子和妈妈:在地震后,她选择同早已感情不和的前夫离婚,并在2014年的儿童节,嫁给了她的爱人一一假肢制作师查尔斯,并为他生儿育女。

廖智坦然接受着命运馈赠她的一切,没有太多抱怨,而是撕掉了“弱者”的标签,选择活成一个强者。

她的新标签远不止我上文提到的那五项,这些标签都赋予了她新的生命意义,重新定义自己的同时,她也颠覆了传统意识中,人们对于弱者的理解。

二.撕掉束缚着我们的“旧标签”,无异于重获新生

莎士比亚曾说: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烦恼,就是因为在很多时候,都摆脱不了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标签”。

那么摆脱“旧标签”的束缚,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什么变化?

下面我们从这3点去具体了解一下:

1.接纳自己,回应他人

2018年,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自己的新书《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读者见面会上说:“很多人说要做自己,只是说着玩的,首先要弄清自己,才能愉快地做自己啊。”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蔡康永

人们之所以麻木到不去做出改变,很大的一个潜在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选择接纳真正的自己。

因为没有接纳自己,所以难以发现自己身上最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就像《恰同学少年》里的刘俊卿,本来天资聪颖确实是块读书的材料,奈何难以接受自己家境贫寒的现实,自卑加上好胜善妒的性格,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父亲和妹妹送他上学,为了不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家是卖臭豆腐的,所以对同学说父亲是自己雇的挑夫;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说自己父亲是挑夫

妹妹给王子腾家当丫鬟贴补家用,给王子腾送饭时,坐在旁边的刘俊卿出于虚荣,装作不认识自己妹妹;

出卖校长,错杀父亲后,他选择变节投靠了在袁世凯麾下效力的汤芗铭,最终落了一个自杀并遭万人唾弃的下场。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接纳那个真正的自己。

相反,可以接受自己家境贫寒的蔡和森,和同学坦诚相待,在和毛泽东、萧子升等挚友的相处中,不断学习进步,成为了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撕掉“旧标签”,不仅接纳了自我,还用我们的行动,回应了那些质疑的人。

2.重心转移,专注“改变”

台湾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一书中写道: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它们,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当要摆脱旧身份,重新定义自己时,我们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做出改变上,而不是过多地耗费时间在抱怨自己过去如何颓废上。

重心放在现在

就像廖智一般,她说:“我没有一分钟因为自己身体的失去,而感到悲哀。”

她做到了,她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的自我,做志愿者,出书,跳舞,结婚,她的重心全部放到了现在和未来,她将“光”带进了自己原本黑暗的生活。

从此,她的生命也变得璀璨了起来。

3.重新定义自己,我们多了一份选择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说:

选择重于天赋

我一直深以为然。

贝佐斯的第一个重要选择发生在1994年,他从投资银行离职,创办了亚马逊。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贝佐斯

他说:“让人们后悔的事大部分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尝试,有一些路不敢去走,这才是导致我们后悔的根源。

他不想后悔,所以选择了创办亚马逊,之后他又根据自己敏锐的市场嗅觉,较早地选择了做云计算,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明智的。

如今,亚马逊早已是云计算领域的巨头,牢牢占据着该领域40%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微软、谷歌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

而对于我们来说,选择撕掉过去的“标签”,本身就是一种重新定义自己的过程,在这份选择中,我们赋予了自己新的使命,并为之做出改变,从而脱胎换骨,变成了新的自己。

三.撕掉“旧标签”,方法很重要

在介绍方法前,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生活当中碰到衣物上难以去除的标签,我们都是怎么撕掉的?

  1. 先用暖风烘干(理性选择,将阳光带进黑暗)

  2. 涂抹酒精或是牙膏(运用“相似相溶”原理,重新定义自己)

  3. 用清水反复搓洗干净(利用“21天效应”,彻底摆脱“旧标签”)

通过类比就会发现,我们原来可以像平常清理衣服上的旧标签一样,通过这三个步骤重新定义新的自己。

1.理性选择,将阳光带进黑暗

普通人想要撕掉衣服上的标签,首选就是用水,殊不知商标标签使用的粘合剂真正怕的是“高温”,我们只需用电吹风的暖风烘烤一阵,等黏合剂黏性减弱,就可以轻松地撕下来。

同样地,我们在改变自己时,也可以利用“理性选择理论”,摆脱过去的身份束缚。

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心理学家科尔曼提出的,简单理解就是:

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而在面对改变时,最优的策略就是不执着与过去,着眼于现在,利用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我们永远无法驱逐黑暗,只有将阳光带进黑暗,后者才能消失。

就像我们一直抱怨自己挣得少,下班回家后却仍然选择追剧玩游戏一般,这样会导致我们一直身处低收入的阶层,动弹不得。

而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把阳光带进来,比如多学习一门技能,多认识一位挚友,多感知一下行业环境,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慢慢地改变了你的现状。

2.运用“相似相溶”原理,重新定义自己

我们之所以能够用酒精或牙膏去衣服标签的痕迹,就是因为标签粘合剂的分子结构和酒精和牙膏的相同,并且可以彼此互溶。

这就是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同样,心理学上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原理,重新定义自己。

在社交中,人与人之间也倾向于去结交那些和自己价值观相同,爱好相同,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不难理解。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那么,我们在摆脱旧身份的同时,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希望拥有的人格特质,比如:

孝敬父母,诚实,勇敢,勤奋。

在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同时,我们周围也会出现更多这种特质的人,我们自身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去结交拥这些特质的人,这就促使我们更加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改进。

同时,这个状态也符合“吸引力法则”(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3.利用“21天效应”,彻底摆脱“旧标签”

当然,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将新培养的行为,固化成一种习惯,从而变成我们的能力。

曾国藩曾说: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这里的“有恒”就是说,我们要把一种多我们自身有益的行为,坚持下去,固化成一种习惯。

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利用“21天效应”

无腿舞后廖智:失去了双腿,但我并不依靠坚强“丈量”这个世界

21天效应

这个概念一般出现在行为心理学中,即: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中国培训协会秘书长易发久,又在这一效应的基础上将实验天数扩大到了90天,然后根据“刻意”和“自然”两个维度将这90天分为了三个阶段:

刻意,不自然阶段,习惯尚未形成,需要我们刻意提醒自己,发生时间大约是第1~7天;

刻意,自然阶段,习惯逐渐形成,但仍需意识控制自己,这一阶段发生在第7~21天;

不刻意,自然阶段,习惯已然形成,无须意识控制,多发生在第21~90天

三阶段习惯养成

这三个阶段和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61年提出的习惯培养三阶段有异曲同工之处,凯尔曼认为的三个阶段分别为:

顺从阶段,即表面接纳新理念,在行为上尽量表现的和新理念要求的一样,但在心理实质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认同阶段,开始在心理上主动接纳新理念,意识成分更浓厚,也变得更主动;

内化阶段,新理念已完全和自身融合,彻底习惯了新理念带来的行为变化。

我们通过认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用来指导我们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可以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做起,先从第一顺从的阶段入手,逐渐改变自己的意识和习惯。

文末

最后,我们用马克思的话作为结尾:

与其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共勉。

一一END一一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