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读能写

 龙眼世界 2019-08-01

        以“语文为王”的高考科目、“文益白损”的语文教材和“天量阅读”的语文考卷为特点的高考模式诞生之后,有人从孩子性格发展变化和学习习惯养成与高考成绩的对接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奠定孩子高考胜负的基石在小学四年级的结论。从基础决定论的观点来评判,此说不无道理。从小学三年级升格到四年级,语文课情有两个飞跃:一是教学的方式从直观形象跃进到理性抽象;一是教学的内容从字词 为主跃进到篇章为主----随之而来的是在学法上建立起逻辑思维习惯,既能宏观把握文章的意思及其材料的关系,又能微观划分段落层次;且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与阅读平分秋色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也随之水涨船高。所以,会读能写是从四年级开始需下大力气掌握的基本功。

        建立阅读新模式:逻辑性阅读,适应性笔记

        进入四年级之前,孩子们已经阅读了不少书籍,可能多数都基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好词好句”的积累而阅读的,但进入四年级就要改变这种读书的方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建立逻辑性阅读,适应性笔记的新模式。

什么是逻辑性阅读呢?就是以掌握文章内部规律性为目标的阅读。阅读一篇文章,要见物知用,还图原样。见物知用就是从宏观着眼,准确地归纳出文章的内容、思想和倾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理清内容、思想和倾向相互的关系。内容是指文章所写的人/物/事/理怎么样的状况,思想则是通过所写人/物/事/理要告诉读者的意思,倾向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理的憎爱情感或褒贬态度。对待同一事物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各人所处的立场、观点和角度各异,对事物认知水平深浅不同,所以判别归纳思想标准答案,就是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文章的内容、思想和倾向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事件的文章,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社会环境。估计统编新教材会提出各年级课外阅读书籍目录,一个促成我们快速归纳相应地域或历史时期文章的内容、思想和倾向的行之有效办法是,通过阅读相近作品简介获取思路达到目的。

还图原样,就是从结构入手,找出文章中材料与材料间相互联结的方式。这项任务就是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常用的方法有两大类:第一类,四类关联词语划分法。

1、顺序关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发先后顺序关联;常用关联词语,如表示时间、地点、顺次转换的词语。

2、并列关联---互不隶属,对等并存的关联;常用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3、转折关联---前后意思不一致,中间有意思的转弯和折向的关联;常用关联词语,如“但是、可是、而”等。

4、因果关联----一部分写原因,一部分写结果,因果不分前后的关联;

常用关联词语,如“。。。。之所以。。。。。是因为。。。。”等。

第二类,三种条块总分划分法。

1、总----分     2、分----总       3、总----分----总

什么是适应性笔记呢?顾名思义,就是适应考试需要而做笔记。

前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之谈,这是值得继承和吸取的。但读书笔记应以简明扼要量力而行为遵循原则。

一要画龙点睛:社交场合,人长脸莫过于美誉度高,人丢脸莫过于不能呼人姓名。所以,阅读的画龙点睛莫过于对文学常识如数家珍,面子上能脱口而出作者和作品名字,里子上详知其背景和地位。

文学常识,重在作者和作品介绍。作者包括姓名、字、号、时代、代表作、文学地位等,外国文学还注明作者国别。

二要提纲挈领:提纲挈领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对阅读笔记而言,提纲挈领就是记住主人公、主要事件、作品意义和作者倾向。

三要慧眼识珠:慧眼识珠运用在阅读笔记上,就是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只要随心所欲有感而发,篇幅不拘长短---长者可写成独立成段的作品欣赏,短者可用三言两语写作品推介,更短甚至可以摘录你认为名言的一句话。譬如,“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无论是逻辑性阅读,还是适应性笔记,阅读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而运用的用武之地就是会做阅读分析题和运用到写作中去。不少家长让孩子付出了精力做了大量的阅读分析题,例如《新黑马阅读---现代文课外阅读》,但收效并不如意,便认为孩子阅读量太少。而我认为主要原因另有其他。这就好比玩游戏,首先要精通规则,只有精通规则 才能玩得溜熟成为赢家。大家知道,学数学不是要先教会概念、定义、方法,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然后再做练习题嘛,同样道理做阅读分析题,也要先把“阅读分析答题模板”这个基础知识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之后再做阅读分析答题练习才会得心应手。对此,家长们必须对阅读分析有足够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由众多知识面与知识点构成的庞大的语文知识体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方可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除了谙熟“答题模板”的套路之外,还需对所给文段或文字具有相应的理解能力,两者配合才能完满答对题意。对孩子们来说,这并非易事。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阅读分析答题模板”就是攻克阅读分析题的武器。如果说“考场如战场”,那么“阅读分析答题模板”这盘武器使用得当与否,在小学到高考所有语文大小考试的战场中起着“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好在好心人为我们费尽心机汇编了一套下载可应的免费模板。敬告家长们一个教会孩子学习模板的秘诀,重要的话儿只有一句:熟能生巧,勿操之过急---“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就是你还没有真正弄懂它,即如果不能让新手也听懂,那就说明我自己也没有真懂。”

树立作文新目标:享受作文的成就  构建作文的能力

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比较其他各门功课,作文仍然是不少孩子望而生畏的功课,面临作文往往“无话可写,无路可写”而一筹莫展。

孩子们之所以“无话可写,无路可写”,是因为没教作文的方法吗?从孩子们的抱怨来看,恰恰相反---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寒暑假,总是没完没了的抄写“好词好句”----仿佛当成作文的法宝---除了积累“好词好句”,还有强化背记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有多少种形式及其范文,还有多种描写啦,表现方法啦,修辞方法,等等不一而足。平时作文更是严格规范,从段落内容写什么,到方法怎么写,何处描写、运用何种修辞方法,用什么“好词好句”,布置得完美无缺。老师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作文教法有如教放牛牧童去扯牛尾巴而不是牵牛鼻子,其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牛蹄踢伤,便是被牛拖倒地。真正的文章大师对写作方法之类雕虫小技是不以为然的。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正儿八经给出八条建议,其中涉及创作技巧的只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郑重其事的告诫——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对此,今天的多数老师和家长们,置若罔闻,仍对作文的秘诀和方法津津乐道。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的是作文重在“有话可写”,而不是“有路可写”。只要“有话可写”,“有路可写”自然水到渠成。不同文体,各有套路,从结构形式到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多读几篇文章,相互类比,套路自然就显形露身了,依葫芦画瓢多写几次,也就轻车熟路了。所以作文方法的繁琐玄乎的教学可以休矣!

作文教学认识上的本末倒置行动上的倒行逆施,其结果或瞎子摸象、或盲人瞎马或南辕北辙,苦害的当然是学生-----挫伤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毫无疑问是造成孩子们作文的致命硬伤。而作文的成功来自对作文的无所畏惧,来自对作文的无穷兴趣,来自对作文的自信满满---作文强大的心力来自小有成就----成就感是孩子们喜爱作文的不二法门,所以成就感的栽培和种植当为作文成功的首起之道。

成就感从何而来呢?前提是必须禁绝唱高标准严要求的高调,消除把学生作文逼入一潭死水乏善可陈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第一,目标适度,让所有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果实。也就是说,每次作文要求的条条框框宜少不宜多,上不封顶,但下要保底,即确保绝大多数人达到良好级水平,优秀者不是一花独放,不合格的应是极个别现象。要把作文课变为学生们最期盼最开心的作文欣赏课:首先总结作文成果,着墨浓笔重彩,其次讲评存在不足,相信下不为例,最终欣赏佳作名句,吸引全班翘首以待。优秀作文---只挑选具有“新变”的有代表性的进行欣赏,其他则进入荣誉榜;中等作文---欣赏比例要高,但只欣赏优秀段落;及格作文--从字里行间找出最有肯定价值的一两句话。而且每次都有新人新作被欣赏,享受作文获得感和成就感的荣誉之门向每个人敞开。家长亦可仿效以激励孩子作文。随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劲头的提升,便可适度增加一些课外作文。

第二,有趣作文,让所有孩子尝试我的作文我做主的快感。在小学语文新课标各年段关于“写作”要求中,我发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作文要表达内心的快乐----3、4年级的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等,不一而足。童年世界充满欢乐,一件成年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小事,孩子们觉得很有意思而乐此不疲。课堂作文,把美好童活泼有趣的故事写进去,让写美好的童年,成为童年的美好,又何乐不为呢?如此一来,作文的朋友圈中,“要我写”的恐将日损,而“我要写”的有望日益!

作文从“无话可写,无路可写”到“有话可写,有路可写”这是作文能力的构建。有话可写就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绝非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学生作文如何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呢?恐怕非读书、观察、思考莫属。可以说读书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读书的结果。假如没有从阅读中得到启发,便无从作文。宽泛地说,所有的作文都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作。就如一个学武的人,初始勤学苦练,当武功练到一定程度,劲头便日衰月损,而与人切磋过招之心便与日俱增。阅读也如此,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觉得所读文章,自己也有类似的生活积累,便萌发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个人的开山之作便应运而生。

当然,写作就像农村盖土房子得备足砖头瓦片一样,更多的是需要积累材料,这有赖于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是创作唯一的源泉,所以作家们需要深入社会阶层体验不同的生活以积累创作素材。作文虽然有别于创作,但学生囿于单调的校园生活和业余兴趣培训,接触社会生活甚少,不利于作文。所以,家长们要为孩子们创造和提供接触社会生活开阔视野的机会,教给孩子们如何观察社会生活的技巧。功夫不负苦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透过家庭生活、校园活动、同学之间、外出旅游、亲戚往来、小区邻里、市场采买、游乐场所,上学途中,诸如此类场所和活动,处处留意便可观察到有写作价值的社会现象和民生状况,善于从差异中捕捉到鲜活材料,文章写的虽是凡人小事,折射出的却是社会价值之光。谁说儿童的眼光,不能以小见大呢?

思考是写作的灵魂。文章如人,优劣不在视觉华美,而在灵魂的高贵。因此无论是以形象感人的写人叙事,还是以理服人的辩驳议论,都需要冷静思考和缜密构思。所以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举措,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件事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深刻的认识。思考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件事有两个关键环节,首先必须积淀判断事物的基础和常识。为此应鼓励孩子笨鸟先飞背诵列入课本的文言诗文,有条件的可亲子阅读,共同讨论文章的思想和倾向,材料与思想的关联,吸收古代优秀文化思想精华,为自己所用、使作文内涵更丰富思想更深刻。其次养成动脑筋分析事物的习惯。家长可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时空条件,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一是鼓励孩子创造性思考,凡有充足理由支持的好建议—包括旅游、买书、购物、发明、制作、运动等等,家长都允许和成全;二是以从个人成长到家庭生活,从社会现象到国家大事为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形成家庭正反辩论相互讨论、或答记者问式的对话机制或惯例。

老话说“湖广熟天下足”,而今高考是“语文熟高考足”。在家长们不遗余力为会读能写“不待扬鞭自奋蹄”时,务必清醒地知道,会读能写仅是“知其然”,而为何读写才是“知其所以然”---前者关乎高考,后者关乎人生。语文是“人文”,读什么书作什么文,是伴随人一辈子心智发育成长和成熟的土壤、阳光和雨露。

2019年8月1日于平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