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魂存在的真相,爱因斯坦早已做出过解释,人类并不会真的死去

 读思行666 2019-08-01

通常认为,鬼魂中的“鬼”和“魂”,其实是一体两面的。所谓“鬼”,是人们对人死去后灵魂形式的一种表象化和具体化,灵魂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鬼却不同,人为为灵魂披上了鬼的外衣,灵魂从此成为能够被看见的实体。所谓“魂”,顾名思义,是指灵魂,是灵魂二字的缩写。

鬼魂二字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图像,从此,这幅完整而逼真的图像,深深烙在一代代人心中,成为人们对死后世界的寄托之一。

鬼魂存在的真相,爱因斯坦早已做出过解释,人类并不会真的死去

有关鬼魂的证据也是俯拾即是,不仅过去,即便今日,依然很多。据报道,曾有一位大学本科生,傍晚晚自习期间,在教学楼楼道中打电话。当时,楼道中只有他一人,其余学生全在教室。随后,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这位学生亲眼目睹,在楼道对面的墙壁上,清晰地出现了两个人影,人影并排而立,并且似乎全是女性。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鬼魂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之声逐渐增大,已成为有关灵魂转世问题的主流观点之一。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半个世纪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早已对鬼魂问题做出过权威解读,爱因斯坦的原话如下(经过德文翻译):

所谓灵魂,实际是一种脑电波,人死后,脑电波以能量形式散逸,进入空间。

鬼魂存在的真相,爱因斯坦早已做出过解释,人类并不会真的死去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对灵魂问题的权威解答。爱因斯坦这句话,止于“进入空间”四个字,但显然他的意思是:脑电波进入空间后,并不会消亡,而是以能量的形式,在空间自由运动和转换。现在,我们就来解读这一论述。

脑电波

要解读爱因斯坦的论述,首先要普及脑电波的知识。所谓脑电波,是人类大脑中生物电活动产生的电磁场。人类大脑中的一切生物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各种粒子的活动。大脑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由原子构成。不同原子在脑中进行生物活动时,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会不断经历能量吸收和释放的过程。一旦电子吸收能量,就会发生跃迁,一旦电子释放能量,也会发生跃迁。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生物电转移的过程。

鬼魂存在的真相,爱因斯坦早已做出过解释,人类并不会真的死去

生物电转移的介质,则是神经递质。人类大脑由上千亿个神经元细胞组成,在每一个神经元细胞的神经末梢处,都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所谓神经递质,是一种体积较大的分子或分子组合,里面携带有信息和各种电信号。

鬼魂存在的真相,爱因斯坦早已做出过解释,人类并不会真的死去

人类大脑神经元细胞图

有了生物电转移的物质和介质,我们再看看生物电转移的过程。当大脑皮层受到一处刺激,就会在受刺激部位形成电位差,电位差的产生,为生物电流动提供了前提。生物电流动至大脑神经元后的顺序如下:首先,最外一层大脑神经元细胞的一端末梢,接收到电信号,接着,这一信号在神经元细胞中穿过,依次经过神经元细胞的细胞体,再到达另一处神经末梢的突触,将电信号转移到停留在突触的大量神经递质上,随后,神经递质从突触中分离,进入该神经元细胞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突触之间的突触间隙,随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会选择性吸收上一个细胞输入的神经递质,至此,就完成了一次生物电的传递。

鬼魂存在的真相,爱因斯坦早已做出过解释,人类并不会真的死去

神经元细胞

人类全脑的脑电波传递,都是以上述方式进行的。人死后,脑电波会以各种形式,逐渐散逸到空间中去,这种散逸到空间的脑电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

灵魂

脑电波进入空间后,会以各种形式,自动游走,并且永远也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成不同的形式。这种在空间中“游走”的脑电波(能量),显然是没有什么生死的。生命最初,就是由各种形式的能量和分子聚合产生的,最终又将这些能量和分子,以原封不动的数目,还给自然。因此,这个世界并没有增添一分,也没有失去一分,只是形式发生了改变。原先以原子和分子存在的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了人类这种形式继续存在,之后,人类这种形式又变回原子和分子形式,继续存在于宇宙之中。故而,并没有什么生死。

既然灵魂是空间中的脑电波,自然就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具有“人的形象”的存在。虽然能够被探测,但无法通过肉眼捕捉,也就不可能在现实中亲眼目睹灵魂的模样。即便我们不能目睹,也无法改变人类无生无死这一事实。只是这样隐晦的概念,人们自然不太容易理解。

王阳明曾在《传习录》中这样说到:

知昼夜,便知生死,知昼,便知夜,都是一个,哪有什么死生!

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