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庆友尊者 2019-08-02

【图文:冶山|责编:王曦】

篆刻家们都不陌生,清代文人印流派中,皖派的领军人物邓石如,传世有枚很牛的印章,印文是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八字朱文,字体线条细劲流畅,疏密布局合理,堪称典范。

深入地研究一下这枚印章的边款,看看隐藏了什么故事,“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

在这段文字中,可见此印章的来历,是将石章放置于火上,经过加热烧烤,图章的外表呈现出如赤壁的图案,所以刻了如上两句。那么,在这段很有仪式感的描述中,邓究竟是在做什么?印石干嘛要烧烤呢?这是一个问题。

要弄懂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一款品种印章石的由来。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在出产寿山石的福州寿山村,有座广应寺,建于唐代,历经兵火,早已无存,这个寺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该寺里的僧人最早开发利用了寿山石资源,制作工艺品,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寺院了数百年来囤积了大量寿山石毛料和半成品,其中也不乏名贵的田黄石料。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后来寺院因野火烧毁,这在宋人诗句“石为文多遭斧凿,寺因野烧转煌荧”可以得到印证,而废墟下面的寿山石也不时被人发掘,甚至到了明代,诗人徐勃还去过现场,在《游寿山寺》诗中写到:“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此处的“断珉”既是曾经僧人收藏,被野火洗礼后的寿山石。这些石头历来被推崇,是人们发现过火后的寿山石,其色彩纹理都有了变化,再加上其沧桑感和文化积淀,导致这些石头成为膜拜的“圣物”,深得文人雅士的仰慕和珍爱。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这些曾经浴火而涅般重生的古旧寿山石料,被篆刻家称作“寺坪石”。

其实,寿山村附近的石农,在烧荒耕作的过程中,早就发现寿山石过火后,会出现瓷质感,黄色会变鲜艳的红色,红色则会加深,另外纹理也更富有神韵,硬度也随之出现变化。

出自经济利益的考虑,石农选择了寿山中文洋、高山、旗降等石种的粗劣之石,刻意施油和颜料,埋入稻谷壳中煨烧,让外观和质地变化。最初的想法是以次冲好,高价牟利,其中变黑色的称“煨乌石”,变红者称“煨红石”,还有“煨冰纹”,“石焓火”,“煅红”等,以至于出现多种的染色巧作工艺。

火煨的真正结局,往往是石材表面出现裂纹,结构遭破坏,石质脆化,变硬或变软。这对于先天带有石病的料子,往往起到混淆是非,李代桃僵的遮掩作用。

从此,火煨印章石料,也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这种火煨过的石章有个致命缺点,在磨制和刻制时容易冲裂和崩残。而所谓“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恰恰是种不可饶恕的过失,却被另外一类苦恼的艺术家们利用。好比许多传统的食物储存手段,想方设法先让它变质,就再也不会腐败了,腊肉,泡菜,臭豆腐之类的智慧体现,正是这种极度超前的理念。

事情的原委,可以从明末一位印章发烧友的牢骚感慨中展开,这位地方官员,其印学著作《赖古堂印谱》影响广泛,没错,就是周栎园。在潍县任上时曾经一度打退了多铎的围攻,让和硕豫亲王盛怒之下,去了扬州、嘉定连连发飙,生灵涂炭啊。就是史上这位著名的“抗清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降清名臣”,其见识果真非凡,他注意到了一个印章史上的有趣现象,以至今天在鉴定学上仍在应用,即今天古玩行业上讲的“真印无好石,好印无好石”的现象。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史上许多传世名家,今天见到的,他们使用的印石往往普通,尤其是早期名声未噪时,这种普通的印石不见得是冻石,但质地耐用,古人往往把普通的印石同优良的冻石区分开来,称作“市石”,即一般市面上卖的行货。

由于佳石难得,人之常情是,一旦得到旧的印章或别人的印章,往往要磨掉,换刻自己的名姓。这样,原作品也随之消失。这一点上,我有过经历,早年别人拿来改刻,对于那些古印,实在不忍心磨,就换作锯下来,这样也保留了一些古印章原作。

所以说,冻石印章作品的命运,反不如最普通的“市石”好一些。周栎园就讲:“印章莫过于市石,冻则其最下者,---- 彼买冻者,即得妙篆,势必磨去,易以己之姓名,故市石之形,百年如故,冻入一家,即矮一次,不数十年,尽侏儒矣---”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受这种现象影响,艺术家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创作成果,让它们顺利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绝招、怪招纷呈,也是被逼疯了!使用最差劲的料子给人刻印,不用冻石刻人名章,或干脆不给人刻名章,等等。在“恒念物力维艰”的古人那里,这些不得已的智慧乱相,真得有效果呢。尤其是作者未成名以前,优质印材的作品很容易被人们磨掉重刻。而相反地,一旦成名,附会名人作伪的现象又层出不穷,为获利,不惜动用名贵印材,可见,名人款,佳石佳刻的,假的可能性反倒更大,所以韩愈说的“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后世的名人效应往往是无数人作伪叠加的结果,可以一叹。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济南老书画篆刻家陈左黄先生,文革初期所刻的“小百花印”,九十年代被藏家售出,我曾经协助盖过几十套印谱,其用料,被磨过的老旧印章占到将近一半,其中的四枚,还是明代文彭的款识,可见,即使是名人款也不能幸免吧。

出于“山鸡爱其毛羽”的原因,上面的这个文徵明的儿子文彭大爷做事更绝。有感于自己印章的良工苦心,无端被人弃若敝履,也是防止“冻入一家,则矮一次”的厄运,干脆自己先火煨了它。自己刻过的印章,若是变成坚硬奇脆,裂璺崎岖,到了后人手里,便不再有磨了重刻的价值。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这种不得已而为的病态之举,离奇却真实。所以,见到的邓石如“置石于洪炉”,只不过是这种古风的延续而已。若上溯其始作俑者,如上古时祭祀陪葬品的焚与毁,皆是人性使然,不破不立的方法论。

甚至我还想到了,来无踪去无影的“哥窑”瓷器,会以裂纹为美,这是典型的农家乐审美啊!其“金丝铁线”的形成,与“火煨冰纹”的成因,何其相近。何况处州的龙泉瓷,又是印章石的乡党,是否受到石章火煨工艺的借鉴?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冶山印语|印章火煨浅识

真相大白之后,你发现,大家只不过是分脚色,扮演了一出《皇帝的哥窑》,其实就是人间的“火煨龙泉”罢了。

“过去心不可得”,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比历史更可信。

【篆刻在线——《中国篆刻家》杂志手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