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马崇仁《打金砖》 星宿齐聚 紫微归天 ——浅议谭元寿版“太庙” 马玢 当初看谭元寿演出“太庙” 之前, 我已经看过很多的版本了。流传甚广的谭元寿的“ 太庙”,是他1988年在吉祥剧院最后一次演出《打金砖》的录像。那时谭元寿已经60岁了,还能演出《打金砖》全剧,而且调门高达六半调, 即#F调,不禁让我替现在的中青年老生们感到惭愧。 《打金砖》这出戏是李少春的父亲李桂春改编创作的。据说当年李桂春和高庆奎唱对台,高庆奎拿出看家戏《逍遥津》, 李桂春觉得有点落下风,无奈何,请来汉口的老前辈排演了《打金砖》。演出阵容极为豪华,李桂春的刘秀,金少山的铫期,林树森的马武,李万春的牛邈,袁小楼的铫刚,果然一炮而红,故梨园界便有了“《逍遥津》逼出了《打金砖》”的说法。 说起“太庙”,它真不像京剧,因为从来没有一出老生戏有这么多翻扑身段,像僵尸、抢背、吊毛等,而且翻起来就唱。戏难在哪里呢?走身段是个“ 横劲”,唱是个“立劲”,演员要在这两种劲之间瞬间转换,并调匀气息。这哪那么容易呢?功力不够的演员,往往是“两耽误”,唱和身段都达不到最佳水平。 演这出戏很多人演法各异, 引用反客生先生《津门菊坛轶事》中的一个例子:“程正泰称尝观鞍山某学生演出《汉宫惊魂》, 竟翻跟头、走虎跳前扑。此剧卖僵尸、抢背、甩发, 此皆老生行当所有。如跟头虎跳,汉光武帝遂成大武行矣!”而谭元寿是最好的自不必说。好在哪儿呢?欣赏一出戏,首先看的是效果, 演唱的状态、关键身段的状态,而且要入戏。特别是要连贯,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老先生的戏,比现在的演员连贯得多,快得多。谭元寿先生这个“太庙”太整了,没有一点能去掉的停顿。再加上谭世秀先生的鼓、王鹤文先生的琴,真是珠联璧合! 谭元寿的身段干净、大气,劲头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别人都走不出他那个火爆劲。富连成的学生、李少春的徒弟、谭富英的儿子,端的了得!谭元寿的刘秀按老演法, 马武引出来,[急急风]上。他脸上身上全是戏, 浑身战栗似筛糠。尤其是甩衣襟缓那一下,太漂亮了!谭先生这下甩得很大、很开,而且尺寸也刚好,为他后面的吊毛铺垫好了节奏。甩衣襟放慢,垫步,越来越快,一、二、三,走吊毛,一气呵成! 反观其他人,只是在吊毛的过程中有个独立的尺寸,根本没有一个整体的尺寸,美感就差多了。谭元寿的吊毛绝的地方还在于,只有他的吊毛翻过去之后,衣襟整整齐齐叠在上半身。而且翻过去以后往前一蹭,让人感觉特别保险。吊毛过来,落地稍一停顿,马上翻身就是一个抢背。跟马武配合得严丝合缝, 然后甩发就起来了。三个“贯儿大仓”一个比一个快,甩发一个比一个低。第一个犹如朝天一炷香,后面越来越快。谭元寿髙明在什么地方呢?“昏王! 纳命来!”“八、大、仓!” 就这三下水袖就有彩,力度十分火爆,而且完全合乎人物情绪,非常恰当。跟着是谭世秀先生一个加锣的“ 软四击头”,配合谭元寿的甩发。这里仔细看是两圈甩发,但就是那么火爆。而且脚底下配合得也好, 和武场的配合严丝合缝。一锤锣之后,先右倾缓出甩发,然后起“软四击头”, 脚底下转圈, 甩发多转一圈。在“软四击头”加的那一锣上,谭元寿用力把甩发甩到后面,正踩在锣上,这时候观众都疯了,是可堂的彩声!最后“八、大、仓”, 停、甩、抖袖, 然后“帽子头”开[ 回龙],唱一句。在最后一句[散板]:“众位皇兄等一等”中上桌子,这还是个上句,腔儿一点没糟践,刚落音就被马武一砖拍了个抢背,尺寸完全都是抄着走的,怎么就那么整呢! 在“太庙”中,谭元寿的刘秀、马崇仁的马武,以及其他的文武场如同一个人一样,真叫“一棵菜”啊! 中国京剧 2018-09 京剧道场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