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广东话

 chenfeng931 2019-08-02

折叠 编辑本段 定义

土广东话,是指四川、重庆一带的客家语方言。该称谓源于"广东话"称谓。在蜀客家人习惯以"广东人"自居,原因是四川一带客家人多来自广东(祖先来自福建汀州一带,甚至江西南部的人群,由于语言相近,大多也接受这个称谓)。后来为了区分"广府人"所使用的语言(即白话,广东以外人士习惯称之为"广东话"),逐渐被冠以"土"前缀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形成"土广东话"。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四川广东人亦开始接受"客家语"这个称谓。

由于处于分散分布的状态,在划分上,土广东话一般不归属于客家语八片 。祖籍广东粤东地区的人群所操口音接近粤台片,祖籍广东粤北地区的接近粤北片,祖籍福建汀州的则接近汀州片。

折叠 编辑本段 称谓

"土广东"一词的对称不是"真广东",而是"老广东"。早期四川人和湖广人对岭南的广廉话和客家语的区别并没有特别的认识,于是他们对这些来自粤闽赣边区的移民的称呼,只有简单的广东人、广东话的说法,并不会在前面加上"土"字作为前缀。而且直至现代时期,四川人和湖广人仍更为习惯直称他们家乡的客家人为广东人,很少加前缀。这个前缀的来源最初有野俗、土著的意思。因为四川人和湖广人认为岭南人都是野俗的土著,文化这些要比湖广人落后一些,其实一直到当代仍有不少岭南以外的中国人认为岭南是"文化沙漠"。甚至人们一听到"文化沙漠"这个词就会联想到岭南,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岭南不是没文化,但这个词与岭南还是好像形影不离,岭南人对此倒不是特别在意,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自信与豁达。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广东发生土客械斗事件,四川人和湖广人对广东西部语言与广东东路语言的区别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这时有一些人为了区分岭南广廉话和客家语,就继续把他们家乡的客家语称为土广东话,使原来叫"广东话"的客家语加"土"前缀的状况得以发展,而同时把广廉话称为"老广东话",因为该语言被认为是比广东东路语言更早形成的岭南汉语,所以冠以前缀"老"字。在四川,把来自一个地方的语言分别冠以老字或土字加以区别早有先例,比如说他们把中江、金堂、营山等地的老派湘语称为"老湖广话",四川的主流语言则通称湖广话。另外一些人继续不加前缀直称客家语为广东话,这时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则称为"广南话"。以方位词作区别。这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知道客家语是广东东路语言,更主要的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广东那块土地就是中国南部,所以广东和广南并非是强调地理上错开,而都是指岭南。崔荣昌指出,清朝时的四川各县、各州府的地方志甚至直接将粤闽赣边区移民(即客家)称为"粤人",直接把他们的语言记为"粤语",从名称上来看,跟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是用同一个名词,那么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被定名为粤语反而不早于民国时期,甚至直到民国时期它主要还是被称为"粤白",不是粤语。

崔荣昌指出,二十一世纪前后,一些学术界人士使用的"真广东"一词,在历史上并不曾存在和广泛使用,因为直到现在四川民间对客家语的俗称仍是广东话,很少加"土"字作前缀,只有在需要区别客家语和广廉话时,才会分别冠以土字和老字以示区别。这些定居在四川的粤闽赣移民(客家)虽然分别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但都被统称为广东人,只有来自广东的广东人、来自福建的广东人、来自江西的广东人的区别。土广东一词的对称是老广东,而非二十一世纪前后才出现的真广东一词。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

明清之际的迁徙路线明清之际的迁徙路线明末清初的战乱给四川带来了巨大灾难,兵祸与饥荒使得当时的四川人口大减。为了恢复四川的人口和生产秩序,从顺治年间(公元1643年~1661年)开始,清政府从湖广地区(即湖南湖北等地)及周边地区(含江西、广东及福建)招募农民前往四川垦荒,即为"湖广填四川"。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为生活所迫的客家先民,迁徙到四川发展。来自广东、福建的移民并不占多数,与他们同去的"祖宗言"(即客家语)从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客家人迁徙到四川以后,更是分散到四川各地(含重庆)。因坚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他们的语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自身发展和其他周边语言等各方面影响下,逐渐形成四川特有的"土广东话"。

折叠 编辑本段 现状

在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土广东话在四川地区迅速萎缩。原本分布于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土广东话逐渐为经济发达城镇地区的主流话语(普通话、四川官话)覆盖。土广东话已经退出出社会的主流话语平台(甚至可能在主流语音普及(推广普通话)背景成为即将消逝的语音遗存);与此同时,它在特定的社会聚居区域长期传承,其以话语语音为表征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亚文化形态。

折叠 编辑本段 特征

折叠 语音

土广东话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客家语方言一致,也保持了较多的中古汉语的特征。以成都东郊土广东话为例,二读作ni,四念作xi,称呼孩子为nai zi,这反映了中古语音"娘日二母归泥","精组字不与知组相混"的规律。与其他地区的客家语方言类似,土广东话没有撮口呼(即ü,IPA/y/),例如鱼读作yi,这也符合中古语音。

折叠 词汇

在构词方面,在称谓上加词缀"阿",比如称妈妈为阿咪,父亲为阿爷,小儿子为阿么子,姐姐为阿姊。在名物词方面,土广东话中,称锅(一般用于炒菜的)为镬,称衣服为衫裤,称大腿为大髀。这表明,土广东话不仅语音上保留较多中古汉语特征,词汇方面也一样保留。

折叠 内部差异

四川各地的土广东话能够交流,沟通度较高。就截至2007年掌握的情况看,东山(洛带)口音与隆昌口音、西昌口音比较接近,与仪陇口音的差别则较大。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不同地方的土广东话人群之间虽然能够不同程度地交流,但各地的口音都带上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口音的差别一方面来自祖籍地,另一方面来自世代接触的其他语言(或方言)的影响。

折叠 编辑本段 分布

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有土广东话分布的区域较广。比较集中的区域有:成都市东郊、内江地区的隆昌威远、川北的仪陇、川西南的西昌;可以说,四川地区(含重庆)有近一半的地区分布有"广东人"及土广东话 。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表文章,四川省(含重庆)客家人口有150万左右(另有台湾学者估计为250 万人) ,但没有指明当中能使用土广东话的人口;而据四川政府网于2012年发表的相关报道,四川客家语人口为70万(不含重庆) 。

其中土广东话又以龙泉驿区周边区域(成都市东郊)分布最为集中,形成了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这一带客家人口达50万(仍能使用土广东话的人口少于这个数目);因此,龙泉驿区被称为中国西部客家之乡,其所辖的洛带镇更是被打造为"西部客家第一镇" 。

折叠 编辑本段 代表人物

在操土广东话的四川人当中,朱德是最具代表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1983年,有学者到朱德故居作方言调查,发现当地仍使用土广东话 。

除此之外,还有出于成都洛带镇的天文学家刘子华 等,也曾有过不小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