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攸州刀郎 2019-08-02

大篆是一种与甲骨文共生的书体形式,起始于商代并依附青铜而存在的金文,其主要载体是青铜器皿,故而以金文名之。

1980年,《不其簋》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现藏于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此簋诞生于西周晚期,通高26cm,口径23cm,铭文151字(图1)。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1 《不其簋》铭文拓片

唯九月初吉戊申,白氏曰:“不其,驭方玁狁,广伐西俞,王令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余命女御追于(洛)。女以我车宕伐玁狁于高陵,女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女,女(及)戎大敦搏,女休,弗以我车陷于艰,女多禽折首执讯。”白氏曰:“不其,女小子,女肇诲于戎工,易女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白孟姬尊簋,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屯霝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不其簋》铭文从书体特征来看,大篆的图案化为其字形带来紧密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美感,三者混合如一,令人遐想不尽。其一,残存的和已经走样的象形痕迹,可以唤起联想,把美推向自然;其式样的模糊性可以直接造成似是而非、如幻非幻、挥之不去、索之皆无的迷蒙感受;其线条净化匀一,起止无迹,看似单纯,实则以其多变的转曲弥补了可能存在的不足。按照曲线美的原理,线条随着笔势的不断变化移动,而产生充溢涌动的勃勃生机,导引着人的视线,去体味力与气运行不息的节律,笔顺再使之有序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字形的大节律,圆融变化,浑然无间。每一个字形,都是一个自给自足、近于封闭状态的审美个体,字形结构的差异即意味着审美个体的变化,合而成篇,则构成千变万化。使之化简,不过是直曲方圆、阴阳刚柔,由简易归于至道,也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其簋》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书写者自由驰骋,毫无拘束,字之大小,随应而施。其技巧的“不可贴近性”和高超的表现能力仍如同时空跨越所形成的巨大“代沟”,似乎使后人难以企及。其线条圆劲苍老、质朴浑穆;用笔方圆互用,笔力沉雄;结字谨严而不失瑰奇,空灵而不失稳健,章法有行无列,错落有致,字字相生……无一不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增大了我们对该铭技法的掌握和内涵的感悟难度。

下面就《不其簋》铭文的笔法、字法、章法尝试做以下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一、《不其簋》的笔法特点

篆书的基本笔法不外逆起、中行、平出或回收,基本点画笔法归纳起来可为点、直(横、竖)、曲几类,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是靠若干搭接笔法写成的。不同铭文所呈现出的不同线质,在具体用笔方法上应当是不一样的。《不其簋》适宜用长锋羊毫,笔锋铺开来写,初学书者,行笔要缓,以定其字形势,疾则失其规矩。临摹古人法帖,不在对临,而在神会。所谓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融合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一)基本笔画分类及书写技法

篆书基本点画笔法归纳起来可为点、直(横、竖)、曲三种,书写工具建议用长锋羊毫。

1.点:《不其簋》里面点画很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横点的写法,从点的中心落笔,先向左逆锋后向右行笔,直到转成横点后收笔(图2)。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2 点

2.竖:竖画的基本写法,概括有两种:一、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中间部位粗细基本一致。二、逆入平收,头圆尾尖,即逆入平出而露锋的。横、竖画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图3)。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3 竖

3.横:《不其簋》横画较多,作为主笔表现形态各异,或长或短,富有感染力。其写法主要有四种(图4):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4 横

(1)逆锋起笔,收笔自然回锋。

(2)逆锋起笔,顺势收笔,不作回锋,显头粗尾细状。

(3)顺势入笔,入笔即铺毫,顺势收笔,无须作逆锋和回锋动作。

(4)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两横以上的横画,会做变化。

4.曲:《不其簋》中弧的运用最为广泛,可分为上弧、下弧、左右内外弧、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弯曲弧(也称不规则弧)等。一般的弧两笔即可完成,以字的中心为轴,目测好对等距离后,第一笔先从下弧的左边起笔,向右下行笔至中间地段时驻笔,第二笔同第一笔,起止处一致,对称自然即可,关键是会合的搭接处要自然而然(图5)。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5 曲

(二)其他笔法

《不其簋》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使用搭接的方法,使篆书写起来更加简单便捷。

1.搭笔:搭笔的方法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顺势搭笔,而后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笔的笔画主要用于化方为弧的笔画,如方弧、角弧或弯曲弧延伸笔画时。

2.接笔:接笔的笔画,主要是副笔依附主笔时,从主笔处起笔,或弯曲弧较长时,靠若干搭接笔完成。即后一笔在前一笔处相连对接。对接时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笔画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二、《不其簋》结体特点

《不其簋》的结字很有特点:结字谨严而不失瑰奇,形体方正而仪态万千。随意恣性,字形大小不拘。主要表现有四种形式:

1.结体空灵。《不其簋》在字的结构上,大胆留白,空间感很强,个别字打破疏密均匀的格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结体呈方正或长形,随物赋形,生动活泼。又安静祥和,尽显汉字魅力,如“白”“氏”“敦”等字(图6)。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6

2.结体险中有稳,稳中有险,化险为夷倒也气定神祥,处惊不乱(图7)。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7

3.上下错落,体现摇曳视觉动感。上下相连,左右错落,丰富多变的动感结体,体现出作者微妙的想象力(图8)。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8

4.左右参差。字的每个笔画,犹如一幅你来我往、你进我退、虚实互动、抑扬有致的太极运动场景(图9)。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9

三、《不其簋》章法特点:

1.《不其簋》文字依器物之形来分布,上下宽,中间狭窄,外密不透风,内疏可走马,整体浑然天成。

2.排列有行无列,每个字左顾右盼,随形自然错落,字间距忽大忽小无规可循,看似疏密无序,实则是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

3.这种有行无列的章法处理,气息相连,险中有稳,稳中有险,互相迎合,疏密无序致使整幅作品形成明显的块面关系,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在书法创作中的展厅效应相吻合,小作品大气象,古人的智慧令我辈难以企及(图10)。

品读西周晚期《不其簋》

图10

四、学习《不其簋》注意事项:

1.注意裹锋: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方法是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用裹锋这个动作达到藏锋的目的,达到线条圆润浑厚。

2.重视绞转:“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康有为曾说:“圆笔用绞,方笔用翻。”所以这个绞是指笔锋的绞转,是圆笔时的运笔方法。行笔中运用绞转,则着纸侧面会出现复杂线条意想不到的变化,形成老辣遒劲、苍朴厚重的年代感。绞转笔法能够增强线条的铸凿感,避免圆滑。

3.要正确表现金文的书写性。最忌描龙画凤,就是说,要正确认识和掌握金文书写的笔法。也可参考近现代篆书大家的用笔方法,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当然,学习近现代书家的用笔也不要走弯路,如不要学清代吴大澂表现僵化死板如“蚯蚓”的点画线条,也不要学李瑞清的颤笔太过,使笔画两侧像锯齿的线条。

4.临写时要注意先大后小,初学可以放大临写,熟悉后可按照原大临写。可以由简单的字形到复杂的字形逐渐推进,临写本铭时,一边临写,一边辨识文字,一边辨读铭文,还可以顺便了解到古代民族战争的惨烈性,增长了书法以外的知识。慢慢积累,掌握古文字的规律,再配合有关工具书的使用,学习大篆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5.在章法方面,首要学习的是其自由自在、无拘束地随意、随势而形成的自然美的章法。其中无有刻意,无有做作,纯一自然之美。

总之,古人选用青铜金属作为材质,文字在铸刻的过程中,难度极大,铸造者的虔诚、敬畏,把自然生命和精神信念融入其中,故而造就了作品浑然天成,真正做到了金石永寿;而我们现代人以宣纸为材质,神秘感一旦趋于失落,缺少敬畏之心,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能表现铸造文字的斑驳、自然神秘之美?所以当下我们首先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唯有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和谐。

(文/杨 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