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汇编: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西西哈哈d5aq74 2019-08-02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1.矿产资源的形成:自然界中经过一定地质成矿作用,在地表或地壳中富集起来的、具有工业价值的有用矿物或元素。

2.矿产资源问题的形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矿产资源正面临着迅速耗竭的危险。

3.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

①开采过程造成大量煤矸石的堆积;

②矿井废水和洗煤水对水体造成污染;

③地下采煤造成地表塌陷;

④燃烧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⑤燃烧后产生的灰渣、粉尘多;

⑥运输中的粉尘污染。

4.我国土地现状: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和高寒区域大,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5.我国土地资源危机的表现:耕地减少和退化、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土地污染以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科尔沁草原退化主要因为过度开垦,而呼伦贝尔草原退化主要是因为过度放牧。)

6.分析缺水原因和解决措施

【缺水原因】

①从降水、河流来分析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数量;

②从人口、城市密度以及工农业生产状况来分析用水量;

③从水浪费和水污染来分析加剧水资源短缺现象。

【解决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②兴建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③保护水源、提高节水意识和采取节水措施。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1.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有: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和高寒生态系统等

2.脆弱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认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

3.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有:森林破坏、草地退化(人为原因有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湿地干涸(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有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等)、生物多样性丧失。

4.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大兴安岭西侧半干旱区的严重过垦、过牧、过伐造成的植被破坏、风沙侵蚀、草场退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退化;丘陵山区过垦引起的水土流失;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区的过垦过伐导致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5.我国的生态危机产生原因:除自然因素以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不力引发的生态问题。

6.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首要任务是治江)

【上游】由于植被破坏和陡坡开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问题

【中游】长期围湖造田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增加了农田排水压力以及农业与渔业之间、水资源调蓄与水产养殖之间、排水与灌溉之间的矛盾。

【下游】工农业的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仍在扩大。

资源及生态保护

1.资源问题的实质: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2.我国资源问题地区分布: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西部干旱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而华北地区则是人地、水土两对矛盾的叠加之处,成为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

3.资源保护措施:

①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在加强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②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4.农村生态建设

【概念】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内容】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5.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保护土地资源为中心,建设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沿海滩涂和湿地生态系统。

【东北松嫩平原地区】重点建设农牧结合型高产、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对低山丘陵地区,以质量小流域为中心,建设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黄淮海平原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综合治理旱涝盐碱,建设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秸杆多层次利用的农—牧结合系统。

【江南丘陵区及南方山区】保护现有耕地,发展立体种养型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区:重点建设土地利用率高、投入合理的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牧结合型良性循环农业经济系统。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进行水陆复合的防洪防涝以及种养结合型开发。

【西北区】建设“节水型”稳产、高产农田。因地制宜恢复和保护植被,发展草—灌—乔复合植被系统。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盐碱化。

【西南区】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系统。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充分发挥水热资源优势,发展多品种立体型的种植业。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6.城市生态建设: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7.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生物组成部分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题,而非生物组成部分除自然环境外,还有房屋、道路以及生产、生活设施等人工环境成分;

②分解者缺乏。资源利用率低,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③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