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佩锦《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作品选赏析

 颜良文墨 2019-08-02

  淡雅清秀是李佩锦山水画作最好的解释,读罢这幅《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更有所感触,画随人心,能够有机缘画山水画,并能感觉到这份宁和,应该算是不错的,画家李佩锦便显得很沉静,画出的山水画也似她的感觉,融合在一起,不失是对绘画最好的解答。

  中国美协画家李佩锦新品《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

  中国的山水画在晋代已经开始萌芽,在当时你给的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顾恺之在其《论画》一文中这样表述当时的绘画发展状态:“凡画,人最难,次之山水。”他的《画云台山记》非常详实地描述了山水画的构思以及创作步骤。和顾恺之同一时期的宗炳创作了专门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后来的王微又创作了更为成熟的山水画论《叙画》。由于早期山水画很少有作品存世,现在只能透过敦煌壁画中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作品得以管窥。

  《历代名画记》卷一《论山水树石》中记载了張彦远所看魏晋山水画的详细风格面貌:“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他,列植之状,则若伸掌布指。”这种风格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也可以看到。《洛神赋图》画面中的人物和背景的山水几乎一样大,这就是張彦远所说的人大于山。河中的船和鱼等几乎占据整个河面,这是所谓的水不容泛。我们从这些方面看出当时人么对物象的大小比例以及近大远小的原理都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当时山水基本风格。此外,从《洛神赋图》可以看到当时的山水画还喜欢在山水之间点缀各类珍禽异兽。由此可见每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与后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造型图式、空间表现和题材内容三方面。

  观李佩锦的《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这样的山水题材,也即能看得出来,画家在造型图式、空间表现和题材内容上的不同。她试图以当下人的心态来表现某种雅静和世间少有仙魔境界,虽然谈到读书要找净土,但最根本是还是需要深山仙境般的好去处,这样的表现也正迎合时代人们的思想,在烦躁的岁月中,期望宁静般的生活,来换取暂时的心灵栖息,这是对自然的偏爱,也是对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在山水画创作中所能表现出的空间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