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乡党》美食家孔子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02

【08】               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

    这个“精”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精粮、粗粮,而是主食的食材要精选,或者磨细一些,“脍”是切细的鱼肉,这个越细越好。其实我们看这一段

食饐(yì)而餲(hé),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饐,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餲,变味了;馁,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这一段完全是食品卫生的问题,包括“色恶、臭恶”就是食材都已经变色了,闻起来都有怪味了,这都不能吃。

另外孔子提出,如果食材没有经过烹饪,以及不是当季的食材也不能吃。这跟当时社会的食材保鲜技术有关,当然还有一个就是“饮食之道”方面的,无论任何食材,不当季的时候,都是通过人工干预的,包括现在的大棚蔬菜,大家吃起来都会感觉——没有蔬菜本来的味道了,这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原因。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这一段是做菜的礼仪方面了,“割不正,不食”是因为做饭的人没有耐心好好做饭,包括“不得其酱,不食”也是因为懒惰或者疏漏,所以上肉之后没有上酱,孔子所挑剔的不是东西不好吃,而是因为做饭的人对工作、食材缺乏尊重。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我们看一下朱熹的解释“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

这也是美食文化的问题,高超的烹饪技术是还原食材本来的味道,不是像现在很多饭店,所有的菜品其实都是调料的味道,吃饭完全是吃一些化工调味品,这实际上是违反烹饪之道。

沽酒市脯(pú)不食。不撒姜食。

    “沽”和“市”都是买的意思,孔子为什么不吃买来的东西?朱熹说是害怕不干净或者有人暗害。其实现在也是如此,饮食的事一定要注意,现在社会上很多作假的食品到处横行,能注意还是要多注意一些。至于吃姜,儒家认为姜通神明,多吃姜对人很有好处。

不多食。

    这点需要注意,如今社会的节奏变快,暴饮暴食的很多,按照真正养生的做法是,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吃的太饱容易胖,还不利于消化。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跟着君主一块参加祭祀时候,被赐予的肉,在过去认为是祖先神灵赐予的肉,当天就要吃掉,叫做“不留神惠”。自己家祭祀的肉也不要放过三天,因为过了三天之后,肉就坏掉不能吃了,丢掉的话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都不是说话的时候,所以孔子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后世的儒家认为这也是一种保健。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据说古代人,每顿饭无论吃的好坏,都会拿出一点来祭祀祖先,表示孝敬、没有忘记祖先。“齐如”就是祭祀的时候很恭敬的样子。这里的“瓜”被认为通“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