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智慧从何处而来?守得住宁静才能致远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03

古人的智慧从何处而来?守得住宁静才能致远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只要你认真学习国学文化,就会觉得自己很无知,也很渺小。我时常这样想,有许多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那样的聪明和智慧,无论是书法、诗词、楹联、戏曲等如今是没有人能够超越过古人的,难道数千年前的古人就比现代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可慢慢地想,慢慢地思,最终想到是不是与古人能守得住宁静有关系。

人就是这样,你不去博读也就不知道古人的智慧,不深学也不知古人的聪明,这像一个人长期待在家里是难道世界精彩一样的道理。只有学习,只有博读,越读越学越才知道中华5000年文化悠久而博大精深,越是学习才越感到自已是多么地无知。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不同的时代造就人不同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这就是天人合一吧。现代社会可以说是科技发展迅猛,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领略着大自然的恩惠和美丽景色,也彰显了现代人在科技方面的聪明智慧和才能,要是古人能知今天的话,也会为现代人的精明头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啊!

古人的智慧从何处而来?守得住宁静才能致远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古人与现代人的聪明和智慧差别在哪里?一个侧重追求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受;;一个侧重追求物质生活方面的享乐,两种享受本当是人生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不可能使两种享受做到并驾齐驱,真正做到平衡发展,有时会出现一前一后,如此再进行调整。商品经济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物质生活成了国人的首要问题,有钱才是硬道理,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富有取代了精神享受的慢节奏,赚钱欲望弱化了精神文化的渴望和追求,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时,使不少人心情浮躁了,心静不下来了,也守不住宁静了,拒不了物欲的诱惑,大多人缺乏了一种人生定力,忘掉了初心,也滋生了一种享受和惰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弱化了人的精神文化智慧的光芒,物质欲望越来越强了,享受越来越多了。

人是万物之灵,有思维,有情感,当国人经过了物质享受一个阶段后,好像又慢慢地番然醒悟道,人生只有物质生活上的追求和享乐,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也有人开始想得到到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慰藉了,不少人又开始崇拜古人,学习国学了,什么《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三字经》成了热门,还有唐诗宋词也又热门了起来,这就是返璞归真,追古之风又成了一种新时尚和追求,这确是好事一桩。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能宁住寂寞,宁静致远,古人的智慧让我们受益无穷,做智慧之人,就要学习古人的智慧,这样更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幸福而宁静。

古人的智慧从何处而来?守得住宁静才能致远

说到智慧,现代人喜欢耍些小聪明,以为这就是智慧,如此,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如今人们经常谈论的就是如何做事,如果做人,尽管与人处事的段子在微信中可谓是铺天盖地,人人都可以写,大家都在微信中发,可是与其古人的经典之作却相差极远,与古人悟出的聪明智慧显得黯然而失色,少了一些深沉的内涵和韵味。这并不是现代人就比古人笨拙,也并不是现代人的智商比古人低下。做人是不能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头头都能出彩的。人们享受了物质文明的快乐,享受了自然风光的丰富多姿,享受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惊奇,更是快乐在互联网的无穷便利中,人享受的多了,心就浮躁了,很难静得下心守住寂寞悟道了,这像练习书法一样,练好书法贵在心静,心不静是难得练好书法的。

商品经济,人们吃的是快餐,看的是快餐文化,一个”快“字,一个”忙“字,人心也浮躁了,难得静下心了,缺少了宁静的思考,没有了静心的悟道,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之心态,自然就少了人生积累、知识积累,如此就少了文化内涵。智慧不是学出来的,智慧是在长期实践中慢慢悟出来的。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句,就可以窥测出古人的雄心大志,要实现这句话诺言,就要舍去多少物质上的享受和快乐,这与以赚钱论英雄的当下,又是何等之分明,想来想想去,也许这正是古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