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毁掉孩子中文语感的捷径——《弟子规》

 长沙7喜 2019-08-03

前几天在爱贝睿学堂 做了一个关于写作业的访谈,我在里面不顾上下文逻辑,强行插入了一段对《弟子规》的攻击。当然,经过编辑润色之后,攻击性少了很多。我的原文是这样的:

你知道我很反对《弟子规》,那个东西文字粗劣,立意粗鄙,是把你孩子培养成贩夫走卒的捷径,也是破坏孩子中文语感的好手。如果你想你孩子将来混社会,那就该背《弟子规》,但如果是想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尤其如果是想培养二十一世纪能继承优秀中国文化的人才,那千万不要让《弟子规》那种下等文字进入你孩子脑海。

显然,编辑删掉后面那段是对的。但是,我今天自己再把它引出来,而且对这段话负责。

原因很简单:《弟子规》的文字太烂,让儿童背这样的文字,会毁掉他(含“她”,下同)的中文语感。

《弟子规》的文字烂在哪里呢?我们拿它来和唐诗比较一下,立刻就能看出来。

第一,《弟子规》的文字干枯晦涩,读起来特别拗口。好的文字要有血有肉,读起来流畅舒展,“快哉此风”。比如最简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番壮阔美妙的山河景象在你眼前浮现,不但容易记忆,而且能让你体会到美感。《弟子规》呢?通篇都是些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种毫无血肉的命令,全文一千多个字,通篇数下来也看不见几个形容词,也没有任何栩栩如生的场景。这样的文字读多了,将来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也是干巴巴的,令人望而憎厌。

第二,《弟子规》全篇几乎都是命令句式,毫无文学意象。好的文字不一定就是修辞有多么高超,辞藻有多么华丽,但一定会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你觉得1+1>2,这段文字能够传达出的意思,远远多于那么几个字的字面意思。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非常简单直白的文字,但短短四句话里,从写景到写人,场景转换,心情起伏。诗已结束,余音尚自袅袅。《弟子规》里的文字就全是大白话,直来直去,毫无韵味。 这样的文字读多了,将来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也是嚼之无味,令人昏昏欲睡。

第三,《弟子规》用的全是腐词烂语、陈腔滥调,毫无新意。好的文字并不一定要用生僻怪字,但是能够用常见的字词,组合成全新的意思。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个字都看得懂,组合在一起也都看得懂,但无论是写自己、写景物、写心情,都写出了新鲜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弟子规》的文字呢?全是“勿”这个,“须”那个,“父母”怎样,“则”如何。 这样的文字读多了,将来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也是满篇八股,令人望而作呕。

不过,如果只是有这些缺点,那也就算了。你家孩子熟读《弟子规》之后,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八股好手,那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糟就糟在,《弟子规》还偏偏把自己装扮成诗歌的样子,每句三字,再加强行押韵,那就如同东施效颦,惨不忍睹了。你老老实实地像《论语》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字虽然没有庄、孟漂亮,但也自有质朴的力量。可《弟子规》为了每句话只说三个字,每两句还要押个韵,简直是把中文强奸了一遍又一遍。“亲憎我,孝方贤”“谏不入,悦复谏”——就不能好好说人话吗?

这才是《弟子规》最可怕的地方——它会让孩子误以为这就是上乘的中文。孩子将来长大了写出来的中文,就会跟某校的处分通知一样:“该自考助学站点某管理人员因怒其不听劝阻……”文不文,白不白,徒然贻笑大方。

因为孩子不是通过逻辑、道理来学习的,他们是通过经验、感受来学习的。你让他背完《弟子规》后说:“这个东西的中文虽然差了些,但是主要是让你来学道理的,你的中文还是要靠背唐诗宋词。”然后《弟子规》的恶劣文字影响就从他脑中抹去了吗?从此他就拥有了《弟子规》的道德观加唐诗宋词的文字感,对得起他爸妈付的学费了吗?

当然不是。无论他背诵什么文字,这个语言风格的影响,都会在他的大脑中刻下烙印。将来他要写文章时,不管他愿不愿意,“ 号泣随,挞无怨”“低不闻,却非宜”这样的句式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但也正是出于同样的道理,我倒对《弟子规》传递的价值观一点都不担心。你如果出于反对《弟子规》里的价值观而反对它,那你就已经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你承认背《弟子规》还真能影响孩子的道德。

——别逗了!好像真还有人可以一面对自己的父母恶语相加,一面让孩子背《弟子规》来让他变得更孝悌?

孩子的道德是靠你自己做个好人来培养的。还是那句话, 孩子不是通过逻辑、道理来学习的,而是通过经验、感受来学习的。父母的身教作用,远远大于言传。孩子学习道德的最主要途径,是模仿大人的行为,而不是大人的话。

书能够帮助他训练书面语言,所以如果你想要孩子学好中文,就必须远离《弟子规》,多背唐诗宋词。但书不太能帮助孩子学习道德。 道德主要是活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如果你做不了孩子的道德模范,那孩子就会到学校、社会或者电视、网络上去寻找模范。反正他几乎不会到书里去寻找。

所以,我不会因为屈原吟完“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善而称恶”后自杀了,就要把《离骚》藏起来不让孩子碰,也不会因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太苛责,就不让他读这首诗。我自己做一个好人,孩子自然三观会正。让孩子读书主要是为了增加见识和美感,和道德没啥关系。

如果你实在想用书来培养孩子的道德,那故事书也比经书强。从《史记》、《世说新语》到《红楼梦》、《白鹿原》,都比《弟子规》、《论语》更能塑造一个孩子的道德。因为故事里面有情感,而情感才最能影响孩子的道德。项王自刭、嵇康临刑、黛玉葬花,这些故事带来的模范作用其实比《论语》的教诲更大。

当然我不是说《论语》没用。我现在就经常读《论语》。但我已经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了,我可以拿我的经验和古人的言说来印证。对于孩子,《论语》当然比《弟子规》好很多,但用处也很有限,因为很遗憾,科举已经停止了,高考应该暂时还不会把《论语》列为必考。至于《论语》里传达的智慧,至少在儿童阶段,肯定比不上跟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打仗游戏。

不过,就算是科举还没有停止的时候,古籍里关于《弟子规》的记载也极少。现在经常被人引用的是《清史稿·劳乃宣列传》的这条:

( 劳乃宣)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

对,这才是以前《弟子规》最常用的用途:让农民诵读。因为农民心智已经成熟,所以可以从《弟子规》里学习道理;因为农民也不需要写漂亮的文章,所以那些劣质的中文对他们没有影响。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清王朝的农民,那就赶紧让他背《弟子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