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头无事便是好时节——舒生读《论语》第140

 liuhuirong 2023-02-03 发布于湖北

唐代著名禅师从谂和尚,长年居住在赵州的一个寺院里。他在年轻时一直弄不明白佛教的解脱之道是怎么回事。为此,曾向普愿禅师咨问:“如何是道?”普愿回答:“平常心是道。”从谂还是不明白,又问:“道可以追求吗?”普愿又说:“有了追求就违反道了。”从谂再问:“那不去争取就是道了吗?”普愿回答:“道不属于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因为可知是一种妄觉,不可知是属于不能判定。真正的道就像宇宙廓然洞豁,不是可以强求得到的。”从谂听了普愿的话,终于大悟,心里豁然开朗,从此心无挂碍,成为禅宗史上一位大师。 后人作诗形容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是指闲暇无事之时。“退朝而处曰燕居”,不上班待在家里的时候,身着便服,不只在便殿见客,甚至听事便饭。古礼对燕居描述比较多。比燕居更进一步的是“闲居”,“退燕曰闲”,闲居大概就是穿睡衣,在私人书房或者卧室了,非特殊人不见。“子之燕居”,是孔子在自家的客厅等场所见弟子,弟子描述老师的神色。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两句话的意思要搞清楚,首先要懂得“申申”和“夭夭”两个词的意思。“夭夭”没有什么好说的,《诗经》里面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花的茂盛、活力、鲜艳、美丽,来形容新嫁娘的样子。后来慢慢还有了“逃之夭夭”,这是误传,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就凭空多出了一个成语来,将错就错也挺好。“申申”的解释,大都解释为“舒展”,似乎是“申”同“伸”;也有把“申申”解释为整饬,就是收拾得很利索,表示孔子“燕居”也穿着得体、不邋遢。

《礼记》中专门有一篇《仲尼燕居》,有子张、子贡、子游三个人侍奉老师,三弟子在客厅听老师讲礼乐之道。而《孔子闲居》中只有子夏一个人,孔子向子夏开示“五至”“三无”,其中“三无”也就是“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当然这些可能是后人演绎出来的,但说明燕居和闲居是有区别的,《礼记》里面这样写,无非是为了突出子夏跟老师更加亲近一些。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考据,《史记》中《万石君传》一句话:子孙盛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是说他的子孙们穿戴整齐,站在两侧。虽然是燕居在家, 也一定戴着发冠,“申申如也”。所以这里“申申”是整齐庄重的样子,收拾得很利索。

总的来说,这句话是孔子在家不上朝的时候,舒适安详的样子,和悦轻松的样子。既敬又和。

这句话本身知道意思就可以,但从这句话的背后,可以管窥孔子修身的状态。在后世人眼里,感觉孔子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像个道德先生,成天板起面孔训人。其实不是这样,也不该是这样。孔子是个鲜活的人,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轻松的时候轻松,有时候还和自己的弟子开开玩笑,并不是成天把“我是先生”刻在脑门上。

在给孩子们讲《论语》的时候,经常会讲起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趣事儿,会发现很多孔子可爱的地方。讲完之后,我问孩子们,“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众口一词的说是个“可爱的老头”,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孩子是诚实的,孩子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孔子确实是个可爱的老人。只是在后世的不断演绎中,把宽松的部分看成了小节,大都忽视了,而严肃的部分认为事关重大而不断加以渲染,变成了今天很多人眼中、口中、心中那个板起面孔的“道德先生”。

宣扬什么、强调什么,什么就容易异化。道德也是这样,大家都在强调道德,就会出现功利主义,原来道德这么有用,都来装作道德的样子,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道德不见得有什么增加,“道德先生”却多了起来。而且在讲道德的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是“手电筒”效应,大都用道德来要求别人,古人写文章,今天可能换成了“键盘侠”。这样心口不一的两面人,当然也不能做到“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们在人前是“雄赳赳气昂昂”,到了私底下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当然,回到燕居和闲居本身,还是在有规矩的情况下,轻松一些的好。我们很多时候脑子里装着东西、心里面想着东西,顾忌这个、顾忌那个,真正轻轻松松闲下来的时候不多。古代社会是礼的规矩多,现代社会是生存的压力大。所以,清人张英在家训《聪训斋语》中有句名言“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大约富贵人役于名利,贫贱人役于饥寒,总无闲情及此,惟付之浩叹耳。”

看来不论活在哪里,心头无事大约便是好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