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笔记 零二 |粉丝投稿

 墨菊香 2019-08-03
文:哲别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从排版和句读可以看出,我把这章分成五节。

第一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这为首的一节,是老子经验之谈。

乍一听,骇人听闻;细细一品,却有滋味,而且回味无穷。

美和善,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就算是大奸大恶之人,也有善的一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爱美好善原本是一件好事,奈何万事万物总难十全十美。所以,虚美和伪善便会随之而来。

现如今,包装打扮,无可厚非,整容变性,也不鲜见,那种打着慈善和爱心的幌子骗钱骗捐,甚至危害他人的事,也是屡见报端。

虽然这些现象受人诟病已久,但我说这些却不是为了跟着干吐槽。这些现象就是老子说的“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善,就有伪善,就有人利用善来作恶。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第二节。

第二节: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恒也。

接着上一节讲:

有善,就有伪善,就有人利用善来作恶。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或会说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甚至唯利是图。

但老子不谈人性,他老人家只循天道。

他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天道,是恒常不变的。那么善与伪善,也是相生相随的,有人利用善来作恶,并不应该感觉奇怪,因为这是天道。

那么,既然作恶也是天道,是不是说,就可以心安理得去作恶为自己谋取私利了呢?

请看第三节。

第三节: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这一节,老子并没有讲善与恶,而是循着天之道来讲圣人之道。

得道的人不讲善恶,不辩是非。没有得道的人才会刻意地去为善,或者尽心地去作恶,才会去与人辩论是非,好为人师,好揭人短。(比如我,学得一星半点就好夸谈,不过我的初衷还是为了学到更多,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以,没有得道之前,况且资质又愚钝,无法顿悟,只能渐悟了。)

至于第二节的问题,为善和作恶,是相生相随的,是天道,是不是作恶的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呢?

这个不可说!

因为圣人要“居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教人作恶自不可取,教人为善,也未必得尝初衷。

同样是奉老子为祖师,而其后学有道家亚圣庄子,还有兵家孙子;而大儒荀子,却教出两个法家弟子,秦帝国开国宰相李斯是善是恶先不说,号称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冷眼看尽是非,冰心浸透善恶,却屈死于李斯之手。

是非善恶,谁又说得准呢?!

所以老子,只说道,说天之道,说圣人之道。

那么,天道有什么规律呢?

请看下节。

第四节: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老子认为,“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就是天道的规律。

得道的人,不是为善,更不是作恶,而是“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接着前三节的逻辑,可以看出,你为的事,你成的功,无是非善恶之分,所以无可恃,无可居。如果你恃了善,就是恃了恶,居了功,就是居了败。

我所知道的“成功而弗居”的例子有两个:

其一,“南阳五圣”之一,陶朱公范蠡。他助勾践兴越灭吴,成功即隐退。而后三次经商成巨富,却三散家财,被尊为“商圣”,奉为财神。

其二,“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他助汉高祖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辞三万户侯而远离朝堂,后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可理解成不要为了自己的欲望去强为。如果非为不可,也是为那种众望所归之事,且有所为,或者成功之后,须及时隐去。否则,是非难定,福祸难测。

再来看看前半句“万物作而弗始”,这里没有“也”,用意有所不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意思是,天下万物永恒的运作着,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开始,是为了自己吗?是为了别人吗?是偶然?是必然?谁知道呢?!

天道无为,天道无以为,天道无可为。

那么人道呢?

请看下节。

第五节: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最后,老子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句呢?

首先,这是一个强调:只有你不居功劳,才没有人能夺去你的功劳。

但是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第四十八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两个地方强调的同样是这个概念。

鉴于此,有的学者,甚至大家,评价说,比起《庄子》,《老子》是假无为,是以无为求有为,甚至是以无为求无不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才是真无为。罗大伦博士也说以《庄》解《老》是不对的,《老子》是有为的,是为大家谋福利的。

作为以“无为”为核心思想的道家的先圣、始祖,老子还不如庄子“无为”吗?

显然不是的!

比起《庄子》的十万言来说,《老子》五千言显得太少了。且《老子》之言平静如水,冰冷如雪,不为是非善恶,只为道。而《庄子》则不同,《庄子》尚逍遥求自由,更不乏雄辩之语,其言如刀似火,也有类似佛家的“棒喝”真言。虽有此别,但老子和庄子求无为一样的。

那《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不为呢?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有一个说法,说道家讲的是天道,墨家讲的是地道,儒家讲的是人道,天道无为,地道和人道要有为。

而《老子》成书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被关颖子“被迫”写就。老子是真无为,但《老子》不能无为,否则写它作甚?

以天道为本,地道为利,人道为用,写就《老子》留人间,是要教化人道的!

天道之至是无为,人道之至是无不为。所以以天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正好能成就人道的无不为。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不但懂得天道,地道、人道,他都懂,只是弃而不为,只为天道罢了。

回头再来说一下庄子,庄子得《老子》无为之精妙,虽逍遥自由,却“树敌”众多,“穷困潦倒”一生,天道是得了,人道却未必。

例子就不举了,难免文长,知者自通。

综述,老子说“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目的就是要修人道的读者坚信最终是会有为的,不要怀疑“无为”,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吾言易知也,易行也。更加明显的表现出老子在鼓励读者去行道,以天道的无为去求人道的有为。

这不是老子以无为求有为,而是《老子》诞生之日起,它就必须有为,而且是大有所为,甚至无不为。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老子》成了先秦思想的源头,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孔子也曾问教于老子,孙子对《老子》有发挥,韩非子对《老子》也有继承。说《老子》无不为,也不为过。

这五节联系紧密,逻辑严谨,其说圆满,合为一章,犹如天成,精妙至极。

PS:上文所有观点皆为本人个人观点,是反复读经的心得笔记,若有谬误,诚请指教,本人欢迎就经文学习和实践的所有讨论和交流!

——哲别

七月二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