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芳草屋845 2019-02-24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我们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段话,将天之道用张弓射箭来进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老子讲道理很喜欢打比方,这也说明老子总是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从中总结出那些宝贵的经验来分享给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规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规律。

译文:

天道,难道不像张弓射箭吗?举的高了便压低一些,瞄的低了便举高一些,弓弦拉太满了便减少一些力度,弓弦没拉满就增加一些力道。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多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总是尽量均衡,这就是天道。

这里我也来打个比方,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里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种事物。大家来看水,如果满了后继续注入,水就会溢出;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同一个容器中的水,总是会持平,不会一边高一边低。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关于'上善若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前面都是说天道,到了这一句,老子话锋一转,说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上。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译文:

人性啊,却不是这样,人性是损减有所不足的那些人来奉养那些有富余的人。

什么意思?就是说人性的本质是巧取豪夺的,有所富余的人不会满足,仍然要去夺取那些本来已经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贪婪啊,老子对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语道破之。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句话我直接翻译了:

那么谁能用自己的富余来奉养天下(众生)呢,只有通晓天之道的圣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但是此处更指通晓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反复提到的'圣人'。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最后一句,老子解释了所谓的圣人的做法,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弥补人之道的不足。

译文:

因此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圣人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是很务实的一个人,他主张一个人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后,不要仗着自己的功劳去获取过多的利益,更不要去占着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的这样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多么睿智通达的智慧啊,拥有却最终失去,放弃却反而拥有。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拥有什么,会失去什么,这样的人已经看透了。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从古至今,在人类当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发家致富以后,会经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现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为家乡造桥修路之类的,其实都是在修补人道的不足。

一个人在得到的同时,要学会付出,学会去回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样才能长久。

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