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77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6-21 发布于江苏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内容简要:

天之道啊,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张弓就是射箭。射箭在古时候是六艺之一。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曾经用射箭来比喻君子之德、天道。

老子在这里面用张弓比喻天道,最核心的就是射箭的时候,要把位置调到最中的状态。如果高了就往下压一压,低了往上抬一抬。

如果感觉这个力量,这个弓拉的太满了,那么就让他削弱一点点;如果感觉到这个弓拉的力道不够,就再补一补。

所以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个高而抑、下而举,或者说不足而损,不足而补,有余而损,实际上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达到中。

中才能和。主要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天道的一切就是使天地形成一种平衡,一种均匀。

像前面说过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用什么命令他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达到均匀。所以这是天道。

天道不希望某个人特别强,也不希望某个人特别弱,不希望某个人特别富,也不希望某个人特别穷,不希望某个人特别聪明,也不希望某个人特别愚钝,最终希望大家都能够达到中和的状态。

就像一个老母亲,他不希望自己哪个孩子特别优秀,哪个孩子特别的不好;他总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最好。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老天对待我们人世间的东西,就像一个老母亲对待孩子是一样的。所以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圣人为什么要救人?智者为什么要帮助愚者。就是因为这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让强者帮助弱者,从而使大家都达到一个中和的状态。

因为这背后啊,有一个根本点,那就是所有人其实本自具足的,他都是天真自然;那只是因为各自在环境中摸爬滚打,所以沾了一身的习气而已。

那么最终人的天性要回复他的赤子之心。所以没有沾染过的和沾染的满是污垢的,他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于是天道他对每个人也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让他们回复自然。

所以前面有谈到过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是遵从天德的。若天德,天之道皆孩之,故圣人亦皆孩之。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会知道,老天眼里面他没有谁比谁更好,也没有说谁就该死;都不存在。

因为在老天爷里面,他是要让每个人最终都能够回到中和的状态。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要经过很多很多世的轮回。

但最终是达到了那个中和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天就会让人损有余而补不足,最终回到中当中去,这是天之道。

所以圣人为什么要谦逊?因为圣人智慧高。你智慧高如果要把自己显得智慧特别高的话,那就有余了嘛;

有余就要损,这个损啊,说起来是天在损,其实是自己在损,要满招损嘛。自满了,那自满了就自高自大了;自高自大了,智慧不就没了吗。

哪一个狂妄的人会有智慧啊。所以这么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当一个自高自大的人,他智慧慢慢缩减的时候;不是天在损,是自己在损;

而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他勤奋好学,与其说天在补,不如说是自己在补。那当然,人天他是一贯的。

我们从这当中就能够慢慢的明白,不管是智慧还是勇气,他都是过犹不及的,有余了就会损。

所以老子前面一直讲: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坚强者死之徒,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为什么这么强调?就是因为老子是知道天地运行的规律的。天地运行就在一个中字,所以失了中那就不行。你过了,过了就会损,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刚强就属于有余,智多也属于有余。

所以我们看,老子通篇他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不要有为、不要刚强、不要多欲。因为这些都是有余,有余者损之啊;

而不足者,谁来补呢?不足者自己补。自己有心去补,那老天他也会帮你,自己不补老天也不会帮我们。因为当自己不补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的懒惰心太多了,所以叫做自助者天助。

那么人如果能够明白天道,顺乎天道。就会像圣人一样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但普通人当他没有明白天道的时候呢就是贪得无厌,不断的索取,有了想更多,多了想更久啊。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所以贪心不足蛇吞象。老子讲人之道就不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了。人之道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所以就会想着去剥削别人、奴役别人,把别人本身已经不足的再进行剥削。然后,进入自己的囊中,这就是普通人的思想。

殊不知,当他去大肆搜刮的时候,自己越来越多的时候,老天会让他损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搜刮别人,在利用别人的时候德行已经损去了。

德行损去就承载不了,因为失德的时候就是失人心啊。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虽然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奉也是白奉,因为最终会一起端掉。他不懂得规律:货悖而入,亦悖而出;只有得民心者方得天下;只有不自生故能长生。

所以,什么样的财富是可以持续永久不断的?只有永远是为他人服务,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财富,那才是永久不断的。

这个在《道德经》前面讲的就很清楚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所以,不是自己想怎么贪得、多得就能够多得的。德行不够,没有创造价值,财富是固不住的,厚德才能载物。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守住财富最好的方法就是:慈、俭、不争。

把财富用到帮助别人上,让财富在正确的事情里面循环起来。财富不是人拥有的财富,只是有德者暂时支配的,代天支配的。

因为,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的那一刻,你什么也带不走,那即便说,我可以留给子孙后代啊;那子孙后代他又凭什么能守得住呢?他也得有德行才守得住吧,没有德行一样败光啊。

所以,守住财富,要用德行,不是自己去抓取就能抓出来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所以,有道之人他不是去损不足以奉有余,而是以有余而奉天下。把自己有的用到天下,用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用到使人心回归清净,回归宁静当中去。

所以天底下最最大的大事就是教育,就是让人心回归良善,让世界回归平和。而让世界回归平和的方法就是让人心回归良善,人人都回归良善那世界当然就平和了。

而做这个事情是需要钱财的,所以,这就是有道者他把自己有余的去奉给天下,这种奉给天下不会使自己变贫穷,反而会越来越多。

因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像我们书院公益的办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把我们几个人弄破产,也活的好好的。

所以这个像佛家所说的布施一样,越布施福报越多。这就是有余以奉天下。当然就是当在做好事的时候也不是想着说我有回报我来做好事,那这么想又错了,做了就是做了,只是做而已。

所以是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也不会说,哎呀,你看这都是我做的,没有,大家做的,是共业,是共缘,是共同的缘分,一个人是做不了任何事情的。

所以,当明白了天道,在顺从天道以有余而奉天下的时候,人就走在了正向的循环之上,走在正向循环之上之后,要注意:不要居功,不要自傲;要推功揽过,做的不好的就是我的错,做的好的,这是大家的功劳。

要但求无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正确的处事态度,能把这一环也做到那整个就符合天道了。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彻底的为无为,把欲望放下,这个贤德啊才能够展现出来啊。所以,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这是《道德经》第二章所说的话,现在到了第七十七章老子又拿出来讲,这就是首尾呼应。

所以人分为圣人、贤人、智者、百姓。圣人就是带着贤者、带着智者,帮助百姓成为智者、贤者和圣人。

随着智者、贤者越来越多,圣人也越来越多。这个世界未来一定是人人是圣贤。人人是圣贤,那就没有圣贤了。因为大家都是了。

要人人都富裕,那就没有什么富不富裕了。这就是我们最终的世界,一个平和的世界。

这需要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因为老天也是这么做的。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从未停歇;

君子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所以我们也要久于其道,用中这颗心来无为的形式推功揽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做上一辈子我们也就心安理得了。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