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恐战例:鹰爪行动——美军特种部队营救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

 暮秋残阳 2019-08-03

1980年4月24日夜间,美国出动C-130型运输机6架、RH-53 型直升机g架,运载90名武装突击队员进人伊朗,营救被伊朗扣留在德黑兰的53名人质。由于飞机发生故障,中途取消营救行动。尽管这次营救活动以失败而告收,但仍不失为是一次计划周密、行动大胆的偷袭行动。

一、 作战背景

1979年1月16日,伊朗国王巴列维预感自己的政权即将垮台,遂逃亡到美国。2月1日,伊朗迎回了流亡巴黎的精神领袖霍梅尼。霍梅尼回国后,立即在伊朗掀起伊斯兰革命,并严厉谴责巴列维的罪行。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告成立,霍梅尼任领导人。他上任后,宣布骨干产业国有化,

选择了不结盟路线,并且使伊朗逐渐向伊斯兰化体制转变。在这段时期,伊朗国内要求“归还巴列维”“让巴列维回国接受审判”的呼声空前高涨。。民众普遍认为,正是美国对巴列维的公然支持和庇护,才造成巴列维难以得到审判。1979年11月4日,几百名激进的伊朗学生冲进德黑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把10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扣为人质,企图以此要挟美国交出巴列维。

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伊朗末代皇帝穆罕默德·巴列维和皇后法拉·黛芭

伊朗的“革命青年”占领了美国大使馆

二、作战经过

(一)制定“鹰爪行动”计划。

事件发生后,美国一方面积极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秘密进行军事营救的准备。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卡特总统11月7日指示,着手拟定军事营救计划。11月24日,营救计划草拟就绪呈送卡特,代号“鹰爪行动”。

营救计划的准备工作分成两个步骤:一.是把营救装备秘密运往中东;二是在美国境内组建突击队,选择与伊朗境内陆形条件相类似的沙漠地带,进行临战训练。与此同时,美情报特工陆续渗入伊朗,从各方面策应此次营救行动。至1980年1月底,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在纽约的穆斯林包围了 为巴列维国王治疗的医院

营救计划是由6架C-130运输机从中东亚速尔群岛某基地秘密起飞,搭载90名突击队员、武器装备和汽油,穿过红海,绕过阿拉伯半岛,从阿拉伯海潜人伊朗。为避免被伊朗及其他国家的雷达发现,长途飞行中,特别是进人伊朗领空后,采取超低空飞行(高度30米左右),抵达伊朗中部霍腊散省塔巴斯附近的一集合地( 位于德黑兰东南方向300多公里处)。

同时,从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8架RH-53型直升机,飞往塔巴斯附近会合点。由C-130飞机为其补充燃料,然后载上90名突击队员飞往德黑兰西南郊外山区80公里处的第二集合地

在这里,突击队员改乘由渗人伊朗的特工人员提供的汽车,在夜幕掩护下潜人德黑兰,营救被扣留在美使馆的50名人质和在伊朗外交部的另3名人质。营救得手后,由等候在郊外的直升机根据无线电通知,飞到大使馆的空地上降落,把人质和突击队员一起带离德黑兰,飞往这次营救行动的第三个集合地(伊朗西部偏远的一个简易机场), 改乘C-130飞机离开伊朗,把人质送往埃及或西欧。

“尼米兹”号航母

此外,如果在行动实施和撤离过程中遭伊朗地面部队激烈抵抗,或伊朗空军拦截运输机、直升机而危及突击队员和人质安全时,美将从航母上起飞F-4、F-14、A-7等战斗机和攻击机提供支援掩护。同时,美还调动3架MC-130型机进驻阿曼的马西拉空军基地,以便必要时起飞,干扰伊朗的雷达系统,迟滞伊朗战斗机的拦截行动。有2架参加营救行动的C-130型运输机也安装了机关炮和机枪,以对地面提供火力支援。

执行此项任务的突击队由来自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180人斯组成,代号“蓝光”,由查尔斯.贝克威思上校任突击队指挥官。此人是一名秘密行动行家, 曾参加过1970年10月1日袭击北越山西战俘营的行动。从整个计划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胆的远程空中奔袭计划,行动往返达数千公里。

4月11日,卡特总统认为通过外交途径解解决人质危机前景渺茫,遂正式批准军事营救计划。4月24日,正值伊斯兰“安息日”前夜,卡特总统下达了执行军事营教计划的命令。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等军队高层在五角大楼直接指挥营救行动。

(二)遭遇沙尘暴投送失败。24日下午,6架C-130运输机,在贝克威思上校率领下载着0名突击队员、90名空军支援机组人员,从中东某地秘密起飞。当地时间晚上2时30分。第架C-130抵达塔巴斯附近的第集合地。

至午夜0时,6架C-130运输机全部安全抵达。下午19时30分,8架RH-53型直升机满载油料从 “尼来兹”号航母上起飞2架-组飞往预定的第- 一集合点。为避免被伊朗雷达发现,直升机在潜人伊朗海岸时,保持以超低空30米高度飞行,并预定在晚上0时左右到达塔巴斯附近的第一集合地。

4月份,伊朗正是冬春交替的季节,强烈的狂风时常引起沙尘暴。进入伊朗后不久,便遭遇沙尘暴。直升机在狂风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当直升机编队飞行约三分之- -航程时( 进人伊朗领空不久),有-架直升机旋翼加压用的氮气全部丧失,不能继续飞行,被弃于伊朗东南部。随后又遇到沙尘暴,能见度急剧降低。为避免相撞,各直升机只好拉开距离,按预定航线飞向第一集合地。在此过程中,又有一架直升机的陀螺仪失灵,只好按航母上的导航信号返回“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剩余的6架直升机经过艰难的飞行,直到25日凌晨1时45分,才到达第一集合地。

正当贝克威思上校因直升机晚到1个多小时而忧心仲忡地指挥从运输机往直升机上搬运装备时,又发现有一架直升机的液压系统出了故障,不能继续飞行。按照计划要求,至少应有6架直升机才能顺利完成营救任务。面临这种情况,贝克威思决定,将情况报告给在伊朗境外的营救指挥官沃特少将,并建议取消这次营教行动。报告经布朗、布热津斯基转报给总统卡特,卡特立即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会商,会商的结果是,剩余的5架直升机不足以将53名人质和190名突击队员安全运出德黑兰,继续此项行动没有成功的把握势必导致更大的危险。在此情况下,卡特总统同意取消这次营教行动,并下达了撤退命令。

(三)飞机相撞仓促撤离。25日凌晨2时10分,突击队接到取消营教行动的命令后,再次把已撒上直升机的装备撒回运输机。2时50分,撤高准备工作就绪,但此时,一架HH-53直升机在从一架C 130受油后转往另一架C- 130受油时,转弯中倾斜呈20度角的旋翼撞在一架C-130机身上。把架C- 130机身从驾驶舱和运兵舱接合处切成两半,造成2架飞机都起火焚级,8人当场死亡,4人严重烧伤。

贝克威思上校当机立断,命令放弃全部直升机,所有人员都集中到5架C-130飞机上撤离伊朗。经巴林停降,飞向西德拉姆斯泰的美军医院。由于撒离匆忙,突击队除了放弃4架完好的直升机外,还把有关这次行动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了现场。在撇出伊朗途中,贝克威思曾向华盛顿请求,派舰载机摧毁遗留下的直升机和绝密文件。但是,华盛顿唯恐事态扩大而拒绝了他的请求。经过5个多月的周密准备和精心策划的“鹰爪”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沙漠上留下的烧佳的飞机残骸和蓝光小队部分成员的尸体

营救行动失败后伊朗群众在街头欢呼和叫喊口号

三、经验教训

(一)佯动和保密措施得力,掩护了营教行动的成功实施。在此次行动中,美军以演习和正常训练等借口成功将参与行动的飞机和舰船调动到预定地域;选择了扫雷直升机进行兵力投送,转移了外界对营教行动的视线;精心选择行动日期,在宗教节日(安息日)当天开展行动;精心选择飞行航线,采取超低空飞行,避开了伊朗雷达;严格控制知密范围,只有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等高层人员了解营救计划,甚至参战分队只知道各自的任务,不了解整个意图。这些措施都为达成战术上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以致在美公开宣布时,伊朗当局还蒙在鼓里。

(二)参战机型及数量选择有误,致使兵力渗透出现问题。参战的RH-53直升机设计航程仅400公里,不适合长途飞行。为执行营救任务,预先进行了改装,使其航程增加到900至1000公里。此次行动中,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到塔巴斯的航程近1000公里,已达极限。因超航程长途飞行,导致机体及其部件超负荷运行。另外,据有关资料,使用7年的RH-53直升机作战出动率为36%至47%。从出动率来看,为确保完成此次营救任务,应该需要12架,况且增加架数,补充搭乘人员是没有问题的。还有意见认为,1架正式参战的直升机就需配上1架预备直升机,但这些意见都因保密的原因而被否决。

(三)缺乏有效指挥和联合训练,是造成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此次行动,美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均派员参与,各单位互不隶属。行动中虽然各级均设立指挥官,但实际上在指挥通联、指令下达、情况处置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另外,由于营救力量没有采取明确的部队编制,训练也大多分散进行。联合训练只进行了4次,而近似实战的全面的联合训练一次也没有进行。分队之间缺乏配合,这也是造成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气象情报掌握有误,对兵力投送造成了巨大困难。4月份是伊朗东南部多沙尘暴的时节,行动之前,气象部门预测天气良好。在直升机起飞之前,有人提议派进气象侦察飞机去伊朗附近进行探测,但出于保密的原因而未被采纳。而实际上,美军直升机一进人伊朗境内就遭遇沙尘暴,能见度极低。为克服沙尘暴的影响,美军直升机采取贴地和高空飞行,但都无济于事。这直接导致直升机编队混乱,同时也对飞机性能提出了严峻考验。致使反恐行动战例1架迫降于伊朗东南部,另1架返回“尼米按”号航空母舰。

美军特种部队处置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示意图(1980.4.24)

四、主要启示

(一)特种部队应建立集中高效的指挥机构。行动结束后,美国军界普遍认为指挥和控制不力以及特种部队之间缺少相互协调是本次任务失败的生要原因。因此,美军痛定思痛,建立了专门的特种作战指挥机构一特种作战司令部,对所有特种部队实施统指挥,并直接对总统和国防部长负责,以完成指定的军事任务。特种作战司令部成立后,美军在特种部队的训练、特种作战的指挥协同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我军特种部队经过多年发展,数量规模逐步扩大,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可考虑建立集中高效的指挥机构,加强指挥协调,促进特种部队的训练、建设,提升其作战能力。

(二)特种作战行动战前必须进行高度融合的联合训练。此次行动中,营救部队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临战训练,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但是,联合训练只进行了4次,近似实战的全面的联合训练-次也没有进行,这导致各参战分队之间“融合度”明显不够。导致在联合行动中,有些指挥员不知道自己的指挥位置在哪里,有些指挥员对部队掌控能力有限,有些参战人员甚至不知道指挥员的名字,更谈不上各分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因此,对于多种力量参与的特种作战行动,各参战分队之间应进行多次贴近实战的联合训练,增强联合行动能力。

(三)应建立特种部队专门投送分队。此次行动中,由于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没有专门的空中投送分队,只能配属海军的直升机,借用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这支“拼凑”的投送分队,在行动中出现问题不是偶然的。行动结束后,美军针对这一失误, 成立了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专门用于陆军特种部队投送保障。特种部队通常在敌纵深和后方采取行动,“进得去”和“回得来”是顺利完成特种作战行动的首要条件。因此,我军可视情建立专门保障特种作战行动的投送分队,提高特种作战行动的成功率。(文/罗恒)

解决人质危机的转机出现在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表示有意解决人质危机。1981年1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斡旋下,美伊签署了解决人质危机问题的协议:美国分三次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则释放全部美国人质,1月20日,被扣押了444天的52名美国人质获释离开伊朗,旷日持久的人质危机终于得到解决。然而人质危机虽然结束了,但美伊关系却从此陷入了仇恨与对抗的更大危机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