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解码丨磁州窑烧制技艺:包罗万象,名纳千古 2006年 磁州窑烧制技艺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刘立忠 编号:01-0128 出生日期:1944 项目名称:磁州窑烧制技艺 安际衡 编号:04-1835 出生日期:1969 项目名称:磁州窑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号 Ⅷ-10 名称 磁州窑烧制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区 河北省峰峰矿区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编号 Ⅰ-TCSZ-1 名称 磁州窑烧制技艺 类别 陶瓷烧造(TCSZ) 地区 河北省峰峰矿区 源远流长 据考古资料显示,磁州窑陶瓷烧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至10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该文化层出土了最早的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其后在磁州窑地区又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殷商时期的白陶、灰陶以及战国时期的灰陶烧造遗迹。南北朝时期该地区已开始烧造青瓷,出现了施化妆土的青瓷。隋唐时期这里盛产青瓷,在唐代的临水青瓷窑已发现有青瓷向白瓷过渡的迹象,为之后磁州窑化妆白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八大特色 1、以大青土为主要原材料。各个产区制瓷原料的不同,决定其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也不相同。开采前的大青土矿石非常坚硬,采掘出后摊在地面经过风化变为细碎的颗粒,特别在遇水后,会继续不断地分解而具有黏性。 2、耙泥淘洗。原料经水耙淘洗后入池沉淀,一般至少需要陈腐三个月以上。泥料的韧性、可塑性有所增强,但由于泥料中的瘠性颗粒较少,所以在拉坏过程中立性较弱。 3、湿坏加工。从成型到装饰完成,整个过程都要让坯体保持稳定的潮湿度。 5、用毛笔彩绘装饰。从传统书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将书画的技法用于陶瓷装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陶瓷绘画装饰。 6、大部分产品一次性烧成,部分釉上彩绘瓷器运用二次烧成技术烧制,如红绿彩瓷器等。 7、将彩绘、刻花、划花、剔花等技法结合运用,形成综合装饰技法。 8、用馒头窑烧制,以氧化焰气氛烧制。 总之,当地工匠创立了一整套湿坯加工技术和独特的装饰方法,形成了磁州窑陶瓷生产的共同工艺特点。 科学解析 磁州窑制胎原料主要采用大青土和白土。 青土和白土都为软质粘土,大青土中含有较多的植物质和碳素之类的有机质,其塑性比白土好,但烧成时收缩率大,容易变形,而白土中所含K2O和CaO量较少,即含有的熔剂量低,故两者配合制胎,以相互补配而制成更合用的瓷胎。其配合制胎的大致用量范围为:大青土用量为70%~80%,白土则为20%~30%。在古代瓷胎使用拉坯成形,拉坯采用石质轮盘,盘下以轴支承,用木棒拨转使轮盘旋转,借助石轮的旋转惯性,用双手拉伸置于盘中心的泥团,先拉成筒状,然后用木板或陶瓷型板伸入半成型的泥坯中刮成所需要的形状,用线绳从坯底切下即成。 磁州窑系各窑场的原料使用情况和工艺技术及装饰风格均十分相近,基本上属同一类型产品,因此古代磁州窑的瓷片样品的分析成分和结构特征基本上可以代表各场产品情况。为比较胎、釉特征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历代磁州窑的黑花彩瓷胎、釉、化妆土进行分析研究。 磁州窑瓷器胎的AlO3含量较高,一般在1200℃在右烧成,多属生烧。由于较高Fe2O3和TiO2的含量会使胎着色成灰黄等色调,加之含钾钠等氧化物的熔剂量低,因此瓷胎的致密度差而且粗糙。为改善磁州容瓷器的质量,古代陶工们使用了一种白色含铁钛量低的化妆土。 化妆士层一般在烧成后的样品上约为0.2~0.4mm厚。化妆土层含A2O3量在35%~37%,其中尚含有一定量的CaO和K2O等熔剂成分。从化妆土的显微结构看出,颗粒细度很细石英颗粒很少。这表明化妆土是经过淘洗后使用的如果在化妆土上施以透明釉就可制成白瓷若在化妆土层上先施一层含铁矿原料的釉料,然后用剔花的技法将非花纹装饰部分的含铁釉料层剔掉,露出化妆土层,根据高铁釉层中含铁量的多少以决定烧成后形成黑花或褐花的装饰图案。在剔好花纹的器物表面上再施加一层透明釉,经过烧成,即制成剔黑花或褐花的磁州窑瓷器。若在化妆土上用含铁矿物作颜料进行彩绘然后施以透明釉,则制成黑花或褐花釉下彩瓷器。若再在黑褐彩上划画花纹的边界或花叶的花蕊和叶筋则形成部分的划花装饰。也有直接在施好化妆土的器物上全部用划花的技法把部分花纹划去化妆土而装饰的。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已经面临着老艺人退休、传统生产方式和制作观念改变、生产资金缺乏、手工技艺失传的局面,急需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 注:文章的部分内容来自非遗网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