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竹枝词》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03
刘禹锡《竹枝词》审美赏析

“竹枝词”是四川省东部和重庆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这种民歌往往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仿照民歌声律所作的。诗歌描写了一位沉浸在初恋之中的少女纯真的情感与无奈的心情。诗歌中的“她”爱着一位小伙子,但还不知道小伙子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从而表现出情窦初开的少女既欢喜又担忧的矛盾心理。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一句“杨柳青青江水平”。起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杨柳青青”表明此时正是春天的时候。“江水”表明了地点,即在江边上,“平”即水涨的意思。春雨淅淅沥沥,江水上涨,好似江水与江堤平。(要注意,这里诗人写“水”,往往是与写情相联系的,比如,李商隐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表面是在描绘景物,是女主人公眼前所见,实则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情感。女主人公带着激动而又不安的心情,漫步在杨柳垂拂,流水上涨似与堤平的江边。水涨暗示着女主人公的感情产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因此,诗人描写美好的春光,就很好地为描写女主人公的情感作铺垫。

 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紧承上句而来,写女主人公耳中所闻。“闻”即“听”的意思。“郎”即女子对丈夫或者情人的称呼。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人都是有情之物,哪个少女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触景生情,这明媚的春光,哪能不引起女主人公春心的荡漾?加上音乐是心灵的艺术。这“唱歌声”不是直接穿透到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因此,诗句中一个“郎”字用得极妙,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女主人公对那位唱歌的男子产生了爱慕之情。

第三句“东边日出西边雨”。这一句有写江水转到写天气。从表面看来,诗人还是在写自然环境,但重点有下(江水)转到上(天气),写天气的变化无常。一会阳光明媚,春风习习,杨柳飘拂,一会却又下着细雨,烟雨蒙蒙,甚至于东边阳光灿烂,西边却下着大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描写的天气的变化,不但暗示着女主人公对“郎”的心里捉摸不透,好似变化无常,就如这天气一样,而且也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忐忑不安的心里。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多情少女欲言又止,含而不露的羞涩心理。诗人借景抒情,情景融合,含而不露,韵味无穷,体现出民歌的特色。 

 第四句“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句承上而来,是诗歌的结尾,也是女主人公情感的表现。“道是”即“说这(是)”的意思。“却”即:“还”的意思。表面写变化无常的天气到底是晴天或者雨天,其实同样是写女主人公的心里。女主人公从小伙子的歌声中感觉到他好像对自己有情的,但心里又拿不定。因而说道,这是有情还是没有情。这里,诗人用晴雨的“晴”暗指感情的“情”。因而“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意思是说,这是(对我)无情还是有情。诗人在此运用了谐声双关语的修辞手法,把女主人公对小伙子的眷恋之情及其忐忑不安的心理表现出来。这样,不但使诗歌具有形象感,而且表现出诗歌的含蓄之美,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总之,这首抒情诗具有民歌的特点,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微妙感情。诗人仿照民歌的形式写诗,随物感兴,新颖独到,引人兴趣。同时,把自然美与人情美结合起来,表现出诗歌的审美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