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典诗词中双关修辞手法

 江山携手 2019-08-03

谈古典诗词中双关修辞手法

骆小所在其《现代修辞学》上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指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双关。”也就是说,双关的字面意义是明确的,内中所含的意义是隐性的,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双关的修辞手法是常用的,这与中国古代诗歌讲求含蓄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在阅读与欣赏诗歌时,最终需要进入诗歌的深层次中,而这个深层次就是语言表面意义后的弦外之音。双关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其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词语谐音双关

按照骆小所《现代修辞学》所说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或者音近的条件造成的双关”。也就是说利用了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在汉语中,一个汉字除了本字所含的意义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同音或者音近字的意义。从审美角度看,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音形相同

顾名思义,所谓音形相同的谐音双关就是所用字(在古代汉语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古代汉语中多少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下同)与暗含的意义的字读音相同,字的形体也相同。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一: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从表面意义看,它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而这里,诗人借此“双关”人了的“苦心”,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这样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匹偶”的意义。从诗歌来看,这个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这样,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男子负心的谴责。

2、音同字异

顾名思义,所谓音同字异的谐音双关就是表层字与要表示的深层字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由于多是通过形象或者口吻来表达情感的,所以,这种双关往往是利用特定的事物的谐音来表达情感。如,以“藕”表“偶”,以“莲”表“怜”,以 “丝”表“思”,以“碑”表“悲”,以“篱”表“离”,“莲子”表“怜子”,“青”表“亲”,“梧子”表“吾子”等。

比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其中“莲子”是谐音双关,“莲子”本指一种水生植物,这里谐音“怜子”。“怜”即爱慕之意。“子”即第二人称敬称,也就是“你”。这样,不但表意含蓄,也可以领会,意蕴是明确的,也是深厚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双关句:

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执着的相思之情。李白《春思》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其中,“丝”(思)、“枝”(知)谐音,暗含着青年男女相知相思的心理状态。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晴”是谐音双关,表面上指天气,这里实际暗指“情”,即情思。

  3、婉转谐音双关

  所谓婉转谐音双关,就是通过谐音方法使词的意义不断扩大,延伸到一音多词的双关的修辞手法。这在中国古代诗词文中是经常出现的。如,刘禹锡《陋室铭》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按照对偶来说,“鸿”与“白”是不能相对的。但诗人运用了谐音双关修辞手法,首先将“鸿”谐“红”,再与下句中的“白”相对。也就是“婉转”了一下,转了一个弯。

  如,孟浩然《裴司士见寻》中: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这里的“鸡”不能与下句中的“杨”对的,但此人将下句中的表植物的“杨”谐音“羊”,再与上句“鸡”相对,也就达成的对偶的条件。

    二、字形双关

  《汉语文字学》上说,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不同,是纵横双向展开的二维的平面文字,成了方块字形,并由不同部分(偏旁)组成。因此,一个汉字既可以前后拆,也可以上下拆,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从修辞学看,汉字字形所形成的双关手法,实际上就是借助字形之分合而形成的语意的双关。

如,吴文英的《唐多令》写道: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 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词人开始写道:“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从意义上看,词人用一设问引出本字“愁”,然后予以回答,巧妙地利用“愁”字由“秋”和“心”合成,从而点出主旨——离愁别绪。

  三、词义之双关

词义之双关也就是一个词在句中兼含二种意思,一词的甲义引出乙义,再用乙义表达词人真正的用意。

  李商隐《天涯》中写道: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我们要注意的是“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中,“啼”有啼叫,也有啼哭之义。从这里的意思看,自然由“啼叫”引为“啼哭”之义,从而生出泪湿之情态。

  张九龄《咏竹》中写道:

清切紫庭垂,威菱防露枝。

 色无玄只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皇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在“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中,上句中,“高节”表面上说竹子节高,下句说竹子的“虚心”,实际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品行高洁与虚心情怀。

如,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歌的最后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其中的蜡烛“有心”与“垂泪”表面写蜡烛燃烧流烛,实际上暗示有情人的相思之痛、眼泪之多。

 四、整首诗运用双关

整首诗运用双关就是诗歌从整体意义上而形成的双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表现手法),表面写的一个意义,实际上另有所指。

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近试上张水部》是朱庆余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在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作好的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过段时间再投,谓之“温卷”。当时张籍是唐朝有名诗人,加上时任水部员外郎兼主考官。朱庆余在诗歌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委婉地试探了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张籍观后,回了他一首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这样,含蓄地肯定了朱庆余的才学,也暗示朱庆余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总之,在有些古典诗歌中,作者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或使诗歌贴切、活泼、生动,具有民歌特色。从审美的角度看,双关手法在古典诗词曲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别有一番滋味”的艺术审美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