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农村也接近小康水平;与此同时,人们的饮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国民追求的是吃饱,富裕以后食物极大地丰富起来,餐桌上的品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是人们发现,随着一日三餐吃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细,以前很少出现的“富贵病”却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大家身上,给民众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于是,人们又在想:怎样才能吃得合理、吃出健康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类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作用的特殊食品——“营养保健食品”逐步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笔者在多年从事营养保健食品销售工作中感觉到,当前民众在对营养保健食品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现叙述如下。 公众对营养保健食品的认识误区及其形成原因 对营养保健食品的不信任 一提起营养保健食品,有些人就会表现出一脸的不屑,他们认为营养保健食品没有任何作用,全都是骗人的东西。这种认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不高: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富裕起来的国民对营养保健食品表现出了热情接受和充分信任,因此也推动了整个保健品市场的飞速发展,产品规模和数量在食品市场上的占有比重也不断增大。市场的一片红火,导致生产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地增加,1980年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不到100家,至1994年已超过3000家,产品品种达3000余种,年产值300亿元人民币[1]。但是,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低研发、高广告投入的怪圈,仅进行产品报批前的开发研究,很少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导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领域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重复之中,产品也大多属于低端的第一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更有甚者,一些黑心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产品的保健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一些企业不是以加强科技研发、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方法去占领市场,而是靠着“天上打广告,地下铺渠道”的策略来销售产品,再加之媒体把关不严,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不实宣传,无限地夸大产品功效,甚至无中生有,把本不应具有治疗作用的保健品吹嘘成能够治愈各种不治之症,误导、欺骗消费者。 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我国在营养领域里人才奇缺,致使许多不懂营养的人在从事营养保健食品的销售工作,他们在面对消费者时,无法正确解答相关问题,甚至连自已产品的功效原理都搞不明白,也就不可能根据消费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推荐产品,只是单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多赚钱而盲目地向顾客推荐一些并不需要的产品,使消费者花冤枉钱。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再加之政府对市场管理的力度不强,保健食品无相应法规、标准可依,导致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呈无序状态,使得保健食品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其实,营养保健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祖国医学自古就有许多以食物、中药材来滋补身体的做法,这些食物、药材甚至中药复方制品可以说是原始的营养保健食品,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弥补饮食中的不足;有些还具有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如银杏提取物。调查统计表明,在2.6亿美国人中,大约有50%的人经常摄取维生素、矿物元素、草药等膳食补充剂,以用来改善机体健康。因为在预防上每投入1元钱,就可以节省100元的疾病治疗费用。 众所周知,合理的营养、适量的运动、乐观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而合理的营养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其核心是:全面、充足、均衡。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要想获得科学合理的营养,就应按比例、充足地摄入谷薯类及杂豆、蔬菜水果、鱼虾禽畜肉及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大豆类及坚果、油及食盐这几大类食物[3]。但是,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合理、饮食结构的不科学、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甚至食品安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人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的饮食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