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是中国当代最富盛名和票房价值的京剧艺术家,同时也是票界争论最多的京剧名角之一。于魁智1961年出身今年已58岁,从1972年从艺起算至今也有四十七年了。一个演员,艺术家走到今天,应该说其艺术生命已快到尽头,最多还可在台上展示几年十年,因此对他的艺术成就和得失,作一个大至的概括和总结也许是时候了。 
当然,对一个非常著名的京剧艺术家的评价,官方有官方的说法,行内有行内的说法,票界有票界的说法,角度不同,看法当然不可能一致,有些方面可能还大径庭。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京剧爱好者,对于魅智的艺术研究得不多不深,甚至还不能做到他演过的戏都全部看过,只是他的唱腔因为喜欢,听得倒不少,有些感受,可以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于魁智是中国当代最富盛名和票房价值的京剧艺术家这个总体评价我认为是恰当的。还有人把他称为当代京剧第一老生,也是说得过去的。尽管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说法,但确实也推不出能强过余的老生演员。还是袁四海先生说得对:"于魁智就是余魅智,不可代替。” 二,和历史上京剧前辈大师不同,从上世记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京剧的老生行,有一批嗓子条件绝佳,经过现代戏剧高等教育和名家亲授的中青年演员,在扎实传承前辈京剧艺术家唱腔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把京剧老生唱腔精致化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创造了京剧老生唱腔的另一种艺术美,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棒,于魁智,王佩瑜,关怀便是典型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嗓子好得无可挑剔,传承京剧老生唱腔艺术很有功力,他们的唱腔艺术,既有固夲守正的传承,又有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念的艺术呈现,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地位是自然形成的,对此不论业内和票界应当要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作为文武老生,于魁智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唱腔上似乎要多一些。于魁智的早期和中期业内业外一致看好,并无人说不是,只是到了近十来年对他的负面评价多起来,但主要还是在票界。对此,我的感觉: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于魁智的嗓子太漂亮了,红了三十多年,使一些观众陷入了审美疲劳与厌烦,而于魁智似乎也拿不出除开嗓子漂亮之外的东西来形成广大观众新的审美兴奋点,使自已的热度持续下去。
四,我的感觉于魁智的艺术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传承戏上,他的《打金砖》,《伍子胥》,《鸟盆记》,《杨家将》,《野猪林》等是很不错的,但中国京剧院花了大量财力和人力替他量身定制的几个新编戏好像不怎么很功,看不到有传世的可能。没有能夠传世的代表剧目,离大师的位置相去就远了。

五,于魁智是杨派名家叶蓬的学生,开始宗的是杨派老生,但他的腔我感觉是在杨余之间,更趋余一些。要说杨派,他的嗓子比当前全國几个主要的杨派演员噪子都要好,但又没有杨派唱腔那种沦桑感,这也是票界一些人否定他的主要理由。要说余,他的嗓子特漂亮不假,但余派的韵味,似乎比曹剑文都要略逊一筹。这种不杨不余的境地,使很多人不可能承认于魁智是可能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 六,好嗓子是天生的,不是坏事。充分利用这一天生优势,在演唱艺术中尽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演唱风格,是艺术创新发展的一条道路。而万变不离其宗,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演唱,即使嗓子再好,也无多大出路,观众的厌烦也就很自然了。
不管怎么讲,于魁智在当今的中国京剧界,仍是一个难得的,有影响的艺术家,在中国京剧的历史上应有他的地位。他已年近六十,艺术生涯已来日无多,恐怕也不太可能创造出太大的艺术奇迹。但他从艺几十年所创造的精彩的艺术奉献,可能还要影响中国的观众好多年。(2019年7月29日)二黄导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