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最根本的问题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03

到底从哪里开始呢?

中间我停下了很长时间,玩了会斗地主,然后再翻阅一些资料,还是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

对这些问题,想来想去,最后归结到了“人的问题”,其实什么管理?很多教科书上的定义很多,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是就我看来,管理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首先管理者自身是“人”,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所有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以我们看《论语》中孔门师徒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就是人,谈人的品格、特点、理想及行为准则,每一句话都离不开“人”这个核心。

其次被管理的对象是“人”,对为政者来说,管理的是百姓,对企业管理者来说,管理的是职员,对老师而言管理的是学生,对医生而言管理的是病人,其实汇总起来也就是“民”,是老百姓,当然其中也有“官”,所谓的“中层管理者”,他们在管理链条中,处于中间环节,对上接受领导的管理,对下管理属下员工。而这些百姓其实也有自己的思想、需求和独立意志。

最后,管理工作的目标也是“人”,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管理工作最终的目标都是要为人服务,农业企业最终是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建筑行业是为百姓提供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房子,就是那些物理、数学方面的科学家们,他们最终的目标也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所以《白鹿原》中神人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说,他之所以能够“只身退兵”,是因为他能够看透人(人性、人心)。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对这点,《论语.为政篇》中就有孔子的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要理解孔子这个观察人的方法,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一下他所用的这三个字的造字本意,也就是上古时期人们怎么“画出”这个汉字的。“以”字的本意是“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有人解释为“所作所为”——就是行为表现,但是我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过往留下的烙印,包括他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等,这些都是已经发生了的,所以孔子用了“视”字。第二个字是“由”字的本意是“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就是做事的动机和理由,别人为什么会反对你?一个新员工为什么会选择到你的手下工作?客户为什么要选择你?人们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的背后都有原因,这里孔子用了一个“观”字,就是在过程中仔细地看。第三个字是“安”,本意是“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这里应该是“心之所安”,就是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个看着没什么意义,但是从他的兴趣,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品性和未来发展,有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放纵自己,有的人会看书做学问,或者做一些修身养性的事,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就需要认真观察。

如果能做到上边说的三点,那么还有什么人看不透?琢磨不明白呢?所以孔子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上边说的是“知人”,这点很重要,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所以《论语.学而篇》以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自己不出名,要考虑一下你是否了解别人,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要只听他们怎么说,要按照孔子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进行全面的观察,才看清周边的人谁好谁坏、谁是谁非、谁忠谁奸了。

当然“知人”是一方面,毕竟管理的发起端是“自己”,还要“知己”,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老子说,能够知人的人,算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能够认清自己,学会批判并不断提升自己才算是一个明达之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自己?

《尚书.虞书.舜典》中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是整个团队的引领者和指挥者,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前途与命运,所以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目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使身处乱地绝境,也不能迷失自我。

就像汉高祖刘邦,从芒砀山起义开始,就一直能够以整个团队的命运为己任,一直到攻打县城,委身项家军,入定咸阳,扎根汉中,到出关夺天下,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候,他都能挺身而出,给队伍以明确的方向,并能以身士卒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