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宋词中的美,勾勒出一个别样的株洲……

 laudal 2019-08-04

株洲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长眠于株洲炎陵县鹿原坡。“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的英雄湘江穿株洲西境而过;“西山渌水江头柳,应伴清诗冉冉苍”的秀丽渌水也在株洲大地上静静流淌。

历代名士寄情于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往来株洲,其女儿病故霞湾;卓越的史学家司马迁经 株洲“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青睐醴陵梅花泉;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两番溯湘江而南,老病孤舟,携家带眷,夜宿凿石,喜登空灵,忧辞朱崖,留诗十首;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题壁株洲县空灵岸“怀杜崖”;宋代巨子朱熹两次来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 

从炎帝驾临株洲、安寝鹿原算起

生于株洲、走过株洲的名人数不胜数

诗颂株洲、词歌株洲的文人

更是不计其数

株洲在历代诗人词家的歌咏中

拥有了诗画一样的骨骼 

本期,《跟着唐诗宋词游湖南》专栏来到神农故里——株洲

一起品读“宋词株洲”

鹿原高对紫巾峰,佳气葱葱万古封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制度非唐虞,赋敛犹呼吸。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几垅,游惰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绮罗如山人。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急。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范仲淹《咏农》 

“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 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曹植 《神农赞》)

炎帝陵

炎帝神农氏被公认为我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聚货交易,互通有无;发明弦琴,首兴礼仪。传说炎帝到了耄耋之年,南方流行起一种奇怪的疾病,炎帝跋山涉水,来到湘江流域,他一路察看病人,一路尝草觅药,不幸的是遍尝百草的炎帝神农氏,在炎陵过多尝食了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中毒去世了。

幽深雅静的神农谷

位于炎陵故道,桥头岭下官垄口道旁, 石壁上镌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圣陵”四个大字。炎帝去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钟灵毓秀的“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坡。《路史》载,炎帝在临终之前嘱咐他的随从:“当葬南方, 视旗矗立,遇峤即止”。人们按照他的嘱咐,沿洣水南上,寻找安葬之地。

几经周折,人们终于来到一个峤阳岭的地方。这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站在峤阳岭上,举目南望,只见群山环抱之中, 有一块平展开阔的原野。洣水三回九折,穿嶂过峡,奔腾而来。原野南端,层峦叠翠, 烟云出没,气象万千。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这就是鹿原坡,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听到炎帝安葬鹿原坡的消息,纷纷来到洣水河畔。他们身披麻布,腰上扎着草绳,头上戴着草圈,击土鼓、吹卜筒为炎帝送葬。陵区内处处丹崖翠壑,名胜古迹遍地遗珠,殿阁亭台辉映水光山色,还有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的神奇美丽的传说,历代不少文人墨客来到这里祭祀谒陵、游览纪胜,足迹遍历山南水北,创作了许多吟咏炎陵的优美诗篇。

神农谷雾气缥缈

尤其在宋朝,诗人词家困于现实的囹圄,寻找心灵释放的窗口,每当面对炎陵神农或咏赞或喟叹,描绘了一幅斑斓的艺术天地。王安石针砭现实,“山林尽百巧,揉斫无良材”;范仲淹关心民生疾苦,“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梅尧臣面对炎帝陵更是抒发了自己“我老欲归田”的人生理想。后代诗人词家总是把身心沉浸在炎陵的美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令人向往。

神农谷

如今的炎帝陵殿位于炎陵山(又名皇 山)西麓,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坐北朝南,南临洣水。陵园保持了浓郁的清式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 严肃穆,气势恢宏。陵殿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 

炎帝陵

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上,神农大殿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大殿外廊挺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蟠龙栩栩如生,石柱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神农大殿中央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 一手握耒耜,雕像两旁立有一对联石柱, “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

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

春到云中早。恰梅花、雪后初霁,锁窗寒悄。鼓吹喧天灯市闹,在处鳌山蓬岛。正新岁、金鸡唱晓。一点魁星光焰里,这水晶、庭院知多少。鸣凤舞,洞箫袅。太平官府人嬉笑。道紫微、魁星聚会,参差联照。借地栽花河阳县,桃李芳菲正好。暖沁入、东风池沼。百里楼台天不夜,看祥烟、瑞霭相缭绕。生意满,翠庭草。 

——柴元彪《唱金缕·咸淳癸酉茶陵灯夕》  

走进茶陵,不得不被这方独具特色的美丽山水所吸引。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云阳山、洣江水和古城墙。

云阳山北接攸县,西邻安仁,位于县城西郊,距县城中心仅2.5公里,素有“古南岳”、“亚衡山”之称,山中群峰耸立,丹崖流霞,飞瀑垂练,深谷笼幽,古洞藏奇,峰、峦、岩、泉、瀑俱全。从海拔达1130米的紫微峰上向下俯视,山峦连绵,如长龙飞腾;山中楠竹、杉林、松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峰顶则石岩林立、千姿百态。那些参天的古木有着遮天蔽日的绿荫,阳光从枝叶间碎金般漏下来,掉进路边的野花丛里, 一片斑斓。炎帝神农氏曾被云阳山独具的魅力所吸引,长住于此种五谷、尝百草,最后崩葬于茶山之尾,茶陵因此而得名。

株洲茶陵南宋城墙

秀美的自然风景,迷人的神话传说,浓郁的人文色彩,渊源流传的文化历史,吸引了众多的名人士子。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 阳,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等先后到此探幽揽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此住了一晚,就发出“道人先作鹿门期”的感慨。

株洲茶陵南宋城墙

“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登云阳山远眺,层峦叠翠,洣水与青山辉映。洣江南缘炎陵,北续攸县,横贯茶陵全境。群山环围之中,洣水在山下缓缓流淌,迂回曲折。置身连绵不断的青山,远远望去满目是碧波荡漾的河水,河岸镶嵌的是无尽的绿。此情此景,正如黄庭坚所写的“青玻璃盆插千岑,江湘水清无古今。”

云阳山重峦叠嶂

在洣水之畔,茶陵古城里,幽深与寂静 交织萦绕在南宋的古城墙里。公元1232年, 湘南暴发农民起义,义军逼进茶陵,搞得湖南安抚使余嵘,茶陵县令兼军使刘子迈焦头烂额,余嵘说:“衡郴两邑二道之门户,其地大以要,孰如茶陵?”于是,命刘子迈筑城。历经几个朝代的修建、扩建,规模逐渐扩大,设施逐渐完备。 

茶陵古城墙,镌刻历史的痕迹

古城墙南、东、北三面洣水环流,西郊是巍峨挺拔的云阳山。站在古城上往远处看,澄碧的洣水环萦如带,巍巍云阳山层峰叠翠,环城青山如黛,形成和谐的大园林格局。明代江南才子解缙的《过茶陵》一诗:清江一曲弄晴晖,树色山光绿染衣。正好垂纶寻酒伴,休官便买钓船归”,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古城的独特景象。

迎湘门

走进古城的紫微门,是一条保存完好的长达500米的古街,沿街可以看到一座座依然 矗立在古街两旁的清代民居,榨油、酿酒、 弹棉花、打铁等民间老作坊依稀可见,做买 卖的吆喝声、铁匠铺里的打击声不绝于耳。沿着当年黄庭坚、徐霞客等历史人物的足迹,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探寻南宋学宫、 四大学士祠、青霞观、状元桥等遗迹,仿佛走进历史,走进那一段文人雅士的风流。

几百年过去了,古城墙历经风雨洗礼和岁月的打磨,那斑驳的印迹,如同一本铺满浮尘的线装书,永远载入悠远绵长的历史沉 韵……

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

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杜甫《次空灵岸》

安史之乱后的诗人杜甫,颠沛流离,孤舟一叶沿着湘江在湖湘大地上漂泊流浪。此时的诗人远离故土与亲人,一路走来,苦闷与烦忧都凝词成句化作一缕缕“穷年忧黎元”的忧国情怀

空灵寺在古老中深厚而博大

怀想当年诗人溯江而上,由潭州而衡州,弃舟而登临空灵寺时的情景,诗人满怀离忧登临空灵岸时,为此地绝美风景所吸引,确有在这里营庐长居之意,但面对战乱中满目疮痍的山河,诗人只能长啸叹息。于是在空灵寺写下了《次空灵岸》:“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遥望空灵寺

空灵寺自梁武天监年间建寺开始,后经历代善士修建,有殿有阁,有亭有楼。其精巧构造与奇石嶙峋、层林郁翠交相辉映。它东有井岗山,炎帝陵;南有南岳衡山;西有韶山;北有洞庭湖、岳阳楼,对此天然崇胜,宋朝大书画家米芾书有“怀杜岩”;清末彭玉麟赐诗并雕“梅花碑”。刘长卿、赵起林、左宗棠、郭松林等文人骚客,无不登临作赋,披襟吟诗。 

株洲县空灵寺

名闻遐迩的杜公亭建于临江岩下,由四根二尺见方的木柱支架,亭呈方形。亭正中壁上神龛供奉着杜公像,像后有大理石刻“诗圣”二字,亭中四柱均有对联,其中有清朝翰林大学士赵启霖题“潇湘行迈,霞石留题。”空灵寺的绝佳,不是庙宇的雄伟, 也非建筑的奇巧,是因为其在湘江岸边,拔地而起,在逶迤中苍老而遒劲,在古老中深厚而博大。

撰文 | 佘智洋

编辑 | le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