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也有不妥、错误、不科学、唯心的地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沧海一粟1951 2019-08-04
《黄帝内经》中有不妥和错误,也有受时代和科学不够发展的限制具有不科学或唯心的地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不妥的地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要》中说:开药方,如果君药是一味药,臣药是二味药。这是奇方的制度;君药是二味药,臣药是四味药。这是偶方的制度;如果君药是二味药,臣药是三味药。这是奇方的制度;如果君药是二味药,臣药是六味药。这是偶方的制度;所以说;病程近的用奇方,病程远的用偶方。使病人发汗不用奇方,攻下的药不用偶方。这种说法不妥。因为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病情和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等各方面的情况而处方用药,而病程长短与用偶方或用奇方在治疗效果上没有关系。发汗药方也可用奇方,攻下药方也可用偶方。如:葱豉汤,只有葱白、淡豆豉两味药,它治风寒、风热初起,是治近病,按上述说的“近者奇之,远者偶之,”的说法,应该用奇方。但用的是偶方。再如:安神丸是由朱砂、黄连二味药为君药,生地、当归、甘草三味为臣药,是奇方。按“近者奇之,远者偶之”的说法,安神丸是治慢性病的,即治病程远的,应该用偶方,但这里却用的是奇方。所以“近者奇之,远者偶之”的说法不妥。

如;《灵枢·病传》中说:“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说:“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还说:“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疾病的传变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传变规律进行。死的时间,也不一定在他们说的那个时间。

又如:《灵枢·淫邪发梦》中说:“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三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这些淫邪侵入人体后,不一定都按上述说的去发梦。

又如:《灵枢·五禁》中说:“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似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这些所谓禁忌针刺的日期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只要这些穴位能治疗某一病症。那天针刺都能起到治疗作用。无所谓有禁忌针刺的日期和穴位。

还如:《灵枢·五音五味》中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意思是说,妇人存在着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生理特征,是因屡排经血的缘故!使得冲、任脉之血,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其实,妇人不生胡须是因为女性性腺能生成一种雌激素。这种雌激素促使女性不能生成胡须。而不是什么血不足所致。这是已被科学所证实的真理。但由于当时科学不够发达所限制,没有认识到雌激素能促使女性不长胡须的原因,所以,错误的认为是血不足所致。

再如:二月的丑日,如果不起风,人们就多患心腹之病;三月的戊日如果天气不暖和,人们就多生寒热病;四月的己日如果天气不热,人们就多得瘅热病。……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不再举例了。

错误的地方。如:《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黄帝内经》(白话释译)解释说:“黄帝说: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岐伯说: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的中间。黄帝说:它在太空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岐伯说:是空间的大气把它举起来的。”这一段中说的“大气举之也。”是错误的!大地在太虚之中是对的,但说“是空间的大气把它举起来的。”这就不对了。因为地球在太空中,不是大气把它举起来的,而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这已被科学所证明的了。所以说“大气举之也。”的说法是错误的。

《灵枢 · 营气篇··》中说的营气循环的径路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众所周知,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这个体循环(当左心室收缩时将血液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各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汇入小静脉,再经各级静脉流回右心房,流入右心室进入肺循环)和肺循环(当右心室收缩时,将血液射入肺动脉,经动脉分支到达肺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汇入小静脉,再经各级静脉流回左心房,再流入左心室,进入体循环 ) 即大循环和小循环是通过心脏的收缩把血液泵到主动脉和肺主动脉里,然后舒张,把静脉血从心房流入心室。绝不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注手阳明(大肠经)→注足阳明(胃经)→注足太阴(脾经)→注手少阴(心经)→注手太阳(小肠经)→注足太阳(膀胱经)→注足少阴(肾经)→注手厥阴(心包络)→注手少阳(三焦经)→注足少阳(胆经)→注足厥阴(肝经)→从肝上注肺,这样一个循环径路。所以说《灵枢 · 营气篇··》中说的营气循环的径路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素问·刺疟篇》中说:“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论述了疟有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十二种(他们把有些不是疟疾病当成疟疾病来论述的。如:肝疟、脾疟、肾疟等)。并根据经络脏腑的体系而加以鉴别,便于作出正确的治疗。其实《素问·刺疟篇》整篇的论述都是错误的。因为,上一篇疟疾病因的论述就是错误的。《刺疟篇》又把疟疾分为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十二种,又是错误的。因为疟疾是疟原虫侵入人体而得。分有一日疟、间日疟、三日疟三种类型。根本没有什么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在治疗上用针灸是不能把疟原虫杀灭的,所以古人在治疗上用针灸治疗也是错误的。应该用常山等药物治疗才能收效。当时,古人可能没有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所以采用针砭来治疗。

还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不再举例了。

不科学的地方。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白话释译)解释说:“心、主宰全身,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是意思是说,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在各脏腑功能活动中占首要的地位,各脏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活动。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心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中占居重要地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不是起主宰作用。心者,并不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具有神明出焉作用的是脑。            

现代医研究表明:心脏是由心肌构成的具有4个空腔器官。竟腔内充满血液,它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有节地收缩和舒张,像泵一样,推动血液循环。它并没有产生思维意思的功能,也不能控制,主宰其它器官的活动。

综上所述,脑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

还有很多不科学之处,不再举例了。

唯心的地方。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现代祖国医学仍然是讲五脏皆藏神的理论。

“藏”:即是贮藏,储存,或收存的意思。何谓神,魂,魄,意,志。《灵枢·本神篇》中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这一段文意是说:两精结合而成的生机,叫做神;随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从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虑决定,叫做志。

现代人认为“神”是指精神,神态,神气,神志,神智的意思。“魄”是指人的精神,气魄,魂魄,魄力。“魂”指灵魂,人体存在的精神,魂魄,精神和情绪。“意”指意思,意识,意志。“志”意志,志向的意思。所谓神,魄,魂,意,志在名称上虽有所不同,实际上都是神的类属。神,魄,魂,意,志都是人的思想,意思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总的体现。神,魄,魂,意,志真的是五脏心,肺,肝,脾,肾所藏吗?否!真正藏神,魄,魂,意,志的是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都是由脑所控制的。脑是语言和意识思维的物质基础。脑是人体中管理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语言,听,闻,嗅等活动的器官。脑才是真正的藏神者,即主神明的器官。如果没有脑,人体就不存在什么神,魄,魂,意,志了。脑损伤的病人就不能存在意识思维等活动,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神,魄,魂,意,志了。所以说是脑藏神,魄,魂,意,志,而不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例如:脾脏切除的病人,他仍然存在着意识思维活动。由此可见脾不藏意。再如肾脏摘除一个的病人他的志并不能因此而减少一半。这就说明肾不藏志。

《灵枢·淫邪发梦第四十三》中说:“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客于胞脜,则梦溲便。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什么病就会做什么梦这是固定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疾病与梦是格格不入的两会事。有病不可能按岐伯说的“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客于胞脜,则梦溲便。”去做梦。岐伯说的没有科学依据,所以,不可信,是不科学的。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谢华编著的《黄帝内经》(白话释译)中解释说:“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这里说的“膻中”比喻它是一个使臣一样的器官。心中的喜乐由膻中传佈出来。从中不难看出说“膻中”是一个器官。其实,膻中并不是什么器官,它只是一层结缔组织而已。又说它象钦差大臣一样,传出心中的喜乐。其实,“膻中”它不能传出心中的喜乐。因为心不能发出喜乐,喜乐是由大脑发自出来的。所以“膻中”传不出心中的喜乐。它是纵膈外面的纵膈胸膜,只能起着固定、保护作用。所以“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的说法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

还有很多唯心的地方,不再举例了。

不够完善的地方。如:人体本来就是七脏(心、肝、脾、肺、肾、胰、脑),七个脏器。可是《黄帝内经》中却只提心、肝、脾、肺、肾五脏,而没有胰、脑两个脏器。

腑也只是提到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六个腑,而血管、淋巴管、气管、脊髓这些很重要的器官,并没有列入腑类之中。

另外,垂体、肾上腺、性腺、胸腺、甲状腺、这些缺一不可的内分泌腺体却字字不提,没有列入奇恒之府之中。

本来是七脏(心、肝、脾、肺、肾、胰、脑)、七腑(血管、胆、淋巴管、气管、膀胱、胃肠、脊髓)、七奇恒之府(骨、骨髓、垂体、肾上腺、性腺、胸腺、甲状腺)。但《黄帝内经》中却没有胰、淋巴管、气管、脊髓、垂体、肾上腺、性腺、胸腺、甲状腺等器官。残缺不全不够完善。

提到药物的很少。素问有9篇提到药物、灵枢只有2篇中提到药物、共11篇提到药物,每篇提到药物还只是一、两句话,一带而过。对于药物的论述不够完善。

文:陈景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