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焦躁,因为没在股市找到赚“快钱”的机会。 这里的快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快钱。 (一) 2012、2013年,股市行情寡淡,证券公司营业部门可罗雀,市场里人烟稀少。 有时候某票股价久久不动,你都怀疑断网了,然后5档报价突然抖了一下,你才发现网还是好的,只是市场成交的人太少。 A股万马齐喑,绝大部分股票都只有默默抖动,市场行情就是无数的织布机。 相对抗跌的高股息个股,往往只有发了派息公告才会引起市场关注。股价小涨一段,也是一片沉寂中难得的亮色。 只能做多赚钱的市场,波动就是机会。 你需要做的是,瞄准即将发分红公告的个股,提前买入,等公告出来之后再出掉,耗时一周左右。 一只股通常一年分一次红,每次操作赚几个点,收益马马虎虎。 还有一种策略,是以股息率作为参照,进行中线布局。 比如某股息率非常稳定的个股,在某段时间跌了很多,使股息率变得很高。 可以这样理解,某票股价10元,股息每股1元,股息率10%。等股价跌到5元,股息率就是20%了,吸引人不? 这时就买了放着,权当高息存款。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高股息会吸引很多人买入,买的人多了股价自然就涨了。这时候怎么办,当然是卖掉赚钱咯,几天就能赚到的钱,干嘛要耗一年。 耗时半个月至一个半月,收获十个点出头,何乐而不为。 事后来看,高股息策略既有股息率吸引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2012、2013年大盘没怎么跌。 搁2011年就行不通了,大盘单边下跌的年份,股息再高也怕镰刀。 上面说的两种方法赚钱都比较慢,还少,但我觉得这仍算快钱。 接下来的2014年和2015年就不说了,基本一周有3天都在赚快钱。当然,前提是你在高点跑掉了。 呃,我没能抛掉,在2015年把前几年赚的快钱都吐了。 2016年、2017年也有赚快钱的时候。 比如,定增事定、可转债发行定价日,通常都是股价的长期低点,这些发现非常有用。 那时候市场热度还可以,有业绩支撑的事件驱动也是机会。 另外,由于价值投资的火爆,埋伏即将披露业绩的熟悉好票也是机会。 基本都是送钱。 但在接下来的2018年,我只发现了两次机会。 一是三一重工的业绩周期性爆发。根据多年了解,我认为它的业绩巅峰会在2019年,爆发期还会持续,觉得可以做。 计划的半年中线,赚20%就走,不想却拿了一年。 另一个是上半年发现的便宜猪价里的机会,当时猪价已经远低于成本价了,行业洗牌逐步趋近末声,买入猪肉股的机会已经成熟。 之后因为猪瘟实在吓人,小赚一些就走了,没能抓住翻倍机会。 三一重工和温氏股份都布局在去年初。也就是说,我已经一年没赚过快钱了,赚钱的喜悦和成就感很久没体验过了。 (二) 选择了长线,必然放弃短线和中线操作。尽管我一直把一周到一年的持仓周期都叫中线,没毛病。 2018年也几乎没有中线操作的空间,全年就是一个单边市场。有些类似于2011年,那一年的单边市,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但好像我也应该感到满足。 除了长线配置外,我挑出来的三一重工股价去年没怎么跌。在今年的反弹市,涨幅接近翻倍。 我挑的温氏股份,今年上半年也领衔了猪肉行情演义。 只是,现在眼中已经没有对中线行情的期待了。只等着银行股的长期行情,白云机场T2的表现,上汽集团的绝地反击,石化的债券式收益,以及紫金矿业黄金暴涨的遥遥无期。 一声叹息。 (三) 投资先贤说,不要借钱炒股,如果你懂投资,你一定会有钱,如果你不懂投资,借再多钱也会赔光。 但有时经常在怀疑,或者不断反问自己懂不懂投资,或者说懂多少。知道自己欠缺很多,但不知道欠缺多少。 技术分析早已放弃,量化分析因为自身的短板和所限,也没有选择。 基本面分析是最终的道路,但基本面也像是在开荒,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怀疑与否定。 你会发觉基本面分析的不确定性,你做了很多,还是发现自己对未来一无所知。 你会发现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相似性,发现自己在做的事情和早已否定的事情无比类似。 你也会发现基本面分析和量化分析的共性,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细节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上。 你觉得基本面分析是一条更简单、更适合自己的路,但最终发觉比技术分析比量化分析都难,简直就像笑话。好逸恶劳最终自食恶果,哎。 (四) 慢慢地发现,基本面分析也有无数路数。 我曾做过的事件驱动是,挖概念捕捉风口是,左侧交易提前布局也是。像我最近这样不停翻财报,不断整理数字,做图表也是。甚至在会计准则里抠字眼,也是。尽管一切看起来更像是在迷雾中前进。 最终目的,是赚钱不是? 就像前天的文章里,股市盈利归于公司,公司盈利归于市场,这个市场也包括股市。 赚钱并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