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瓷器隐藏的技术流:我才不是没有故事的“农家乐”

 千冰室 2019-08-04

“发烧友”作为推倒小众艺术围墙的主要力量,在艺术传播的道路上功不可没,作为行走的广告招牌他们的宣传甚至能让濒临失传的艺术起死回生。可是,从古至今,每个领域总有那么几股“泥石流”只要报上名号,就能换来一大片“苦笑”。

(感觉今天的自己较昨天更加潇洒帅气)

(作为乾隆的老父亲雍正帝第10086次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把这个审美跑偏的家伙换了盆)

 令人 又爱又恨的发烧友,当然少不了手持明君剧本,却按捺不住那颗想当文艺青年的躁动的心的“十全宝宝”乾隆皇帝!作为帝王圈里的著名高产诗人,乾隆皇帝从天文地理到鸡毛蒜皮的40000多作品,数量上成功将职业诗人陆游(一生留下9000多首诗词)甩出了一条长安街。尽管在诗词领域碰了一鼻子灰,乾隆皇帝从未停下他在艺术道路上折腾的脚步,终于在“十全宝宝”的不懈努力之下,用他独特的审美在高冷的文艺圈里杀出一条属于自己“农家乐”风格黑红之路,成为三百年后的今天全网爆火的网红。

(一样的梅瓶,不一样的辣眼睛)

可仅凭“红底小碎花”风格,作为辣手摧画无数的“文物毒药”,破坏王乾隆就真的能洗白了吗?非也非也,要说乾隆 在文物领域的洗白之路,关键还是在于农家乐风格里蕴含的珍贵技术和艺术价值。一句话总结,审美跑偏依旧是有故事的农家乐。


乾隆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多,与西方交流更为频繁,受西洋传教士影响,宫廷造物的西洋元素越来越多,巴洛克、洛可可等瓷器风格多体现在瓷胎洋彩上。这样看来,乾隆时期花花绿绿的农家乐瓷器,名字里都充斥着“洋彩”“洋花”等洋味儿词汇。这么说来,农家乐们可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瓷胎洋彩黄地洋花方瓶

瓷胎洋彩瑞芝洋花蝉纹尊

乾隆光就洋彩这一项就集中国千年瓷器工艺和引进西方珐琅釉彩之大成,技术上当之无愧世界第一。不过,用彩瓷和单色釉相比确实有失公平,既然是隐藏技术流,当然要用技术来说话。乾隆时期,瓷器技术比起前代有着明显进步,因此可以制作更多风格不一,难度更高的瓷器。繁复华丽的瓷器正是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可以说,这些华丽的瓷器象征了乾隆时期瓷器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珐琅彩为例,它代表当时瓷器最高技术,由西方传入,康熙末年创烧。珐琅彩料最初来源西方,它的不同颜色本质上是釉色玻璃研粉配以油性介质,与传统矿物彩料制作不同。因此彩色玻璃成为了关键。但彩色玻璃技术却是进口技术,洋匠携技居奇,而且珐琅料原本凃绘在金属胎之上,在瓷器上的使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涂绘技术也是个大难题。到了乾隆时期,珐琅料基本实现本土化,涂绘技术也有了巨大进步。在技术不成难题的时候,更多的考虑便是创新。创新的结果,自然是与传统差下了100个农家乐。


不得不提的是上过央视的国家宝藏,各种釉彩大瓶,虽然丑的无可辩驳,但它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宝藏。

整个器物从上到下用了15种施釉方法,17层纹饰,基本把所有制瓷工艺都涵盖了,代表了当时最高工艺,至今仍然无法复制。简直是人间富贵花本花。


瓷器一般都是按照“朝代+釉彩+纹饰+器型”的方式来命名的,比如“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方式来打开各种釉彩大瓶,它的全名应该是:

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釉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羊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万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假设每层釉层的平均烧造成功率为70%的话,那么想烧造一樽17种不同釉彩的大瓶的成功率为70%的17次方,约等于0.002326。不仅烧制工艺复杂,更重要的是上面的纹饰可以追溯到唐宋元明清。也就是说,这樽瓷瓶不仅是技艺上釉彩的集大成者,也是纹饰上的集大成者,包括珐琅彩上的胭脂紫地缠枝宝相花;乾隆风格的青花缠枝花;仿明代永宣风格的青花;珊瑚红釉上的金彩回纹;酱釉上的金彩卷草纹等。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瓷器中涵盖中国纹饰元素最为丰富的器物了。

各种釉彩大瓶虽然丑,但是足以证明中国工匠们的创造精神,和超凡的技术水平匠人创造的奇迹,早已远超农家乐风格的俗气。

图:源自网络

文章:呼市陶博陶瓷

           部分参考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