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句写作浅识

 江山携手 2019-08-04

绝句属新体诗的一种,起于初唐,于盛唐已达到极高成就。王昌龄、王之焕、李、杜是当时写绝诗的代表人物,写出了不少不朽的传世之作,如《出塞曲》、《登鹳鹊楼》等,以后一直延绵到现代都时有佳作出现。这种体栽因字数很少,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含较大的容量,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一般认为绝句易写而不易工。如果以为绝旬只有四句话,随便拈来就成,那就错了。正因为它只有四句话,表达的机会、手段都受到了诸多限制,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实不容易。于其不易,许多不信邪的诗人便向它发起挑战,从而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现试摘几端于后,以资切磋。

一曰落句含思。所谓落句含思,是指结尾句要升华主题,使之含不尽之意,给人以广阔的想象余地。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羌笛何颏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语意双关,回味无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富有哲理,令人豁然心胸,茅塞顿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直接说自已如何坚持操守,而以一片冰心作比,寄意高远,形象生动。以上都是人们背得烂熟的句子。不仅落句含思,前两句也写得好。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寥寥数字,把个塞外边城荒凉孤寂之景写得淋漓尽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只十个字,便把高处看到的日落苍冥、河流入海的寥阔图景送到你的面前。但是,即使前两句诗写得如此生动,如此有气势,如果后两句接得不好,照样不算好诗。请看《华夏吟友》(第三卷)有一首《雨中再访桃花潭》的诗:“一篙点破桃花水,双浆划开梅雨天”,前两句写烟雨迷茫的江上,写得较活。但后两句却接得不好,使全诗暗然失色,“白鹭乌船惊渡口,只缘游子太狂颠。”且不说句子本身逻辑上的问题,单从承上启下的作用来说,都不相洽。人们看了他的前两句后,迫切想知道的是他重游桃花潭的感受,可是看到的是不知何故船惊渡口,也不知何故游子太颠,就会乌船白鹭相惊?总之,给人的是谁也看不懂的感受,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什么感受,因而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出塞》诗则不同,它在写了边塞的苍凉之后,笔锋一转,劝慰人们不要去怨杨柳,而是春风不到啊!这不仅给凄凉的自然景色找了一个可以说得通的注脚,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暗指朝廷的思泽未及边疆。这一主题的升华,便使该诗成为千古绝唱。《登鹳鹊楼》一诗,也是同样的手法,也收到了同样的效果。落句含思的思致是多方面的。有的寓意双关,有的富于哲理,有的荡开一笔,寄意高远。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等均是。有的出语新奇。如天随子的“数尺游丝坠碧空,年年长自惹春风。争知天上无人住,也有清愁鹤发翁。”从天上的游丝,想到天上也有清愁鹤发人,想象丰富。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可谓立意新奇,出人意料,然而也在情理之中,故能打动人。如奇而不在情理,就成了生癖古怪,非好诗了。

落句含思,或叫落句要响,是绝诗写作的基本手法,例句很多,可说不胜枝举。仔细解剖分析,自得其中奥妙。

二、翻叠、反衬。翻叠,顾名思义,是在一诗中翻复重叠之意。在一般情况下,重复是诗之大忌,何况字数很少的绝诗。但翻叠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每翻一次,有次新意,而且这种新意必是从翻复中得来,如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古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就是在惜与不惜、折与不折之间,翻复叠咏。通过翻复叠咏,给人一个强烈的感受:珍惜青年时光。特别是“莫待无花空折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的比喻,成为名句。这首诗,如果从散文的角度看,可以减少很多字,如前两句可以压缩成七个字:“惜时莫惜金缕衣。”后两句可以精减到四个字“堪折须折”。但如果这样压缩,不仅诗味全无,韵味全无,感染力也全无了。原诗虽然字有重复,但诗意却在翻复叠咏中得到充分发挥,给人以深刻印象和回味无穷的意蕴。我们再看看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惊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这也是一首运用翻叠手法写出的诗。他从回忆过去在京国漫游迟日园林落笔,下一悲字,说明这种赏心悦目的日子已一去不返,成了陈迹。眼前春光明媚,鸟鸣花艳,却又是在被贬谪的路上看到的,不仅丝毫不能引起人的兴致,反而牵动诗人一腔愁绪。这两句是从不同时间、环境下,对园林、花鸟的观赏中翻复对照,增加悲与愁的效果。诗人在渡江时看到江水北流,突然激发起自己的万千思绪,水尚且北流,而自已却被无情“南窜”。人命不如水啊!这里又用南、北翻叠的手法,造成更进一步的悲、愁效果,使人读了,也和诗人一起,不胜其悲。

这首诗以翻叠为主,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江水的北流、反衬自已的南窜。反衬也是绝句中加强效果的一种手段。南宋曾季狸著《艇斋诗话》记有这样一个故事:蔡持正丞相贬安州时,携一鹦鹉及侍儿琵琶者同行。及其归,则侍儿己死,而鹦鹉存焉。蔡有诗云:“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悠悠江汉水,同渡不同归。”这首诗正是用了反衬法,以一死一存,同渡不同归互相映衬,造成强烈反差,以激动人的心弦。又如东莱《木芙蓉》诗:“水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把“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木芙蓉和“一生开落任东风”的旧桃李相对照,反衬出木芙蓉不占时令,不畏风霜的品格。曾季狸称这首诗“极雍容,含不尽之意,盖绝句之法也。”而称蔡持正“亦极有思致、得绝句诗体。”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写绝句手法之一斑。

三、动静相协,虚实相生。古人写诗,常常将静景寓于动景之中,逾增其静感,这样的例子很多。直接道来的有南朝断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体验的人都能知道,夏日置一胡床于林中午寝,当你听到蝉声断续面单调之时,便是四周寂静之侯。步入山中,百虫不响,而唯听远处几声鸟鸣,便是清幽至极。这个感觉既是自然的,也符合哲理。因为动和静是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静,也无所谓动。有静有动,才显出其静和动。如果一味写静,就并不觉得静了。王安石深爱此联,另集一句变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更具形质。王维深黯这个道理写出了“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名句,都是以静寓动的手法,使深山幽谷的幽和山居的静,活脱纸上。

在绝句创作中除动静这对矛盾外,虚实这对矛盾也可以为我所用,造成绝句的优势。张说的《送梁六归洞庭山作》便是这万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个风和景明的秋天,张说于巴陵送他的好友梁六归隐洞庭山(君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仙神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洞庭秋水,君山若浮。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写实。而君山,是个充满神秘传说的地方。那里埋有舜帝二妃,相传成了湘水之神,“帝子降兮北渚”啊!洞庭湖古时是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湖面宽阔,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慨,与大海相伯仲,免不了那时就有洞庭龙君的传说.看来作者对梁六的归隐是不赞成的。但没有正面说归隐不好,而是说神仙不可接,与神仙游是靠不住的,从而为朋友的前途担忧,一别难重逢,思念之心,随湖水的浪一样永远起伏不止。神仙不可接是虚设。从虚设中吐露真挚的感情。由于这首诗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一片深厚情谊,历来被认为是绝诗中的上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过实过死,便失空灵之趣。当然如果过空过玄,令人难以索解,也是不可取的。

四、典型的话和典型的动作。摄影绘画强调典型的场面和典型的表情。山村孩子渴望知识的那双大眼睛,一上报刊,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双凝视的大眼睛的表情可能一幌而过,不可再得,而摄影师抓住了,所以宝贵。作诗同一道埋,生活中有不少很典型的话,典型的动作(或行为),如能及时抓住裁剪入诗,便成为佳句,如不经心,便白白过去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便是抓住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带有典型意义的话。你看,离乡之久,人事的变迁,容颜的改变,容颜的改变所包含的世事沧桑、万千经历,都蕴藏在小孩子的这一句问话之中。我们不管这句话真是小孩子讲出来的,还是作者自己设计的,总而言之是恰到好处,一语千金。今人齐良迟有一首《观电视<装满书包>(载《华夏吟友》三卷)写道:“缩衣节食为几愁,装满书包日日忧。一昨下岗谁晓得(原文如此),妈妈只爱吃鱼头”,作者抓住了不懂事的孩子讲的“妈妈只爱吃鱼头” 这句话,说出一个下岗女工的多少辛酸和多么高尚的母爱。一句现成话,胜过多少包装粉饰。因此,作为诗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这种有用的话。就像搞调查要搜集一些“群众语言”一样。

典型的动作和行为,也同样常常作为诗的重要材料。如偷绣鸳鸯知女子春一心动也。空庭舞剑知壮士志在四方。望明月而怀人,抚瑶琴以寄怨。这些已是一些用滥了的手法。如果再用就俗了。我们要细心观察,寻找那些更典型、更富有特点的动作和行为,来表达诗的主题,诗才有新的生命力。“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这是一个富有特点的典型行为动作。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正是赏心悦目之时,为什么反而要打起黄莺呢?原来是“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当然是痴语情语,但通过这个动作,加上这个诠释,使人看出少妇离别之苦,思念之深。“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则描写了一位未出闺门的憨娃的娇羞心态,也是很成功的。于鹄有一首《江南曲》,也是写女子怀远的诗:“偶向江边采白萍,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古时女子思念男人只能埋在心里,不能公开表现出来,否则就是不贤淑,轻薄。于鹄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位思念良人而又不敢说出来的女子。她偶而也到江边去采白萍,还随女伴们一起去看赛江神,但看来她是心事重重。你看,她不是和女伴们一起去吆三喝四,嘻笑打闹,而是独自暗掷金钱卜远人。这一行为动作表现了她时时在怀念她的丈夫。她特地利用这个赛江神的机会,在神的面前去问丈夫平安,为丈夫祈祷、祝福。这是多么感人的行为动作啊!从这一行为动作中,我们看到这一女子温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光辉。

绝句的写作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它的写作规律和律诗是相通的,不能割断看。这里只是举出写绝句更要注意的几种手法,不是写绝句的全部,也不是只能用于写绝句。还有要说明的一点,本文在写作中,参用了李元洛所著《楚诗词艺术欣赏》中的一些观点和材料,如落句含思、翻叠的提法等,也特此说明。

                                    录自《桃花仑诗词》第十集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