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80

 昵称61438409 2019-08-04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很小,人口很少,就算有武器也很少使用,民众都珍惜生命,不愿背井离乡。虽然有船和车等交通工具,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军队,却没有列阵作战的机会;民众心思淳朴,没有繁杂的心计,回复到那只用绳结就足以记事的年代。满意自己的食物,喜爱自己的服装,安守自己的家园,享有自己的风俗。就算相邻两国近到可以互相望见,连鸡和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也不互通往来,避免造作生事,以享受自然淳和为至上妙境。

 

点评:本章是老子心目中太平盛世的描述,也是“道在人间”的集中体现。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才是能够保证民主和民权的根本。国家大了,民众多了,意见就不容易统一,就难免要产生集中意志,而所谓“集中意志”或多或少都难免强奸民意。更多的意义上,“人民当家作主”只是一句空话罢了。从根本上说,只有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最利于国计民生的。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段话就是进一步阐述“小国寡民”的具体形式。

“什伯之器”就是需要十人、百人才能共同操作的器械。这类器械的使用发展必然走向集中意志,走向集权和专制,与崇尚自由和自然的道家思想背道而驰。但是“什伯之器”在特别的时候又是必须的,所以对它的态度应该是“备而不用”的。

“重死”就是怕死。老百姓为什么怕死,就是因为生活得很舒适。要让老百姓都怕死,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丰裕富足的生活。“不远徙”就是不必奔波劳碌,如果在家乡可以实现丰裕富足的生活,那么又有谁会愿意去背井离乡呢?所以这就是各区域共同繁荣的思想。要让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家乡有所作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家乡。而不是向今天那样,为了自己的发展,纷纷奔往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是国外。

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很低,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人需要“远徙”。军队虽然存在,但是没有什么作战的机会。国家没有内忧和外患,主要依靠“道莅天下”使万物各安其位,其次强大的国防力量因为可以震慑潜在的国内外“为奇者”。从道的角度来说,军队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防止战争。这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用绳结来记事当然不可能记下非常复杂的事情。反过来也就是说,老百姓没有什么值得操心的事情。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依着自然规律来运作就行了。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满意自己的食物,喜爱自己的服装,安守自己的家园,享有自己的风俗。这描述的是多么淳和自然的画卷啊!

人生的意义也隐然其中了: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事情原本就不必去向外追寻的,它早就在你的内心深处,只是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当向外“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获以后,“蓦然回首”,往往会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唯心的。

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定要区分出馄饨和包子哪个更好吃吗?一定要说哪一族的服装、建筑、风俗才是天下第一吗?老百姓自己满意就行了,并不在乎绝对数量的多少。心安就是家。一百斤粗粮可以让一个壮汉饱食一个月,但也许换不来发达地区消闲时的一杯酒。钱的多少是次要,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生活的物质质量也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心理是否满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很近的两个“国”(更多是指相对独立的区域)在一起,非常近。但是互不往来,为什么?因为都能自给自足,没有往来的必要。向外走的就是为目的路——就是“五色令人目盲,驰骋油猎令人心发狂”。过多地向外追寻只会刺激人的各种欲望。欲望多了,人心就不平了。人心不平,天下就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