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神保—— 一、什么是田园诗 田园诗是描写田园风光、反映农家生活、抒发诗人淡泊隐逸情怀的诗歌。(田园诗:相对于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应制诗等的一种诗歌类别。) 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二、田园诗的起源——先秦上古时反映农耕渔猎的诗 早在上古唐尧时期,就有描写农耕生活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农事的篇章。如《诗经.豳风.七月》(全诗六小节,下面是第一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 全诗对农夫一年四季的耕耘、采桑、收获等描述得十分细致生动。 《诗经.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這首诗写贵族劝农、祈福。全诗四章,每章十句。一章写曾孙适南亩劳农,而以三章加深描绘;二章写迎田祖祈福,再以四章申述之。从诗中可以看到周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人物活动描绘如画。 再看《诗经.小雅.大田》: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广阔的田地将开始种庄稼,农夫们忙着选种整修农具。那些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我就扛着锋利的板锹下地。我从南北垄向的地块开始,播下五谷杂粮稻麦黍菽稷。棵棵庄稼长得挺直又健壮,曾孙看了喜上眉稍心顺意。 禾苗开始秀穗进入灌浆期,很快籽粒坚硬开始成熟了,地里没有秕禾也没有杂草。农夫们除掉食心虫食叶虫,还有那些咬根咬节的虫子,不教害虫祸害我的嫩苗苗!祈求田祖农神发发慈悲吧,把害虫们付之一把大火烧! 高天上浓厚的流云满山飘,小雨淅淅沥沥润如酥奶酪。先灌溉好我主人家的公田,再把我们农奴家的私田浇。那里有没割下来的嫩棵子,这里有没捆起来的稻谷草。那里有丢落的束束麦个子,这里遗漏的禾穗子也不少:都成了孤寡老妇的手中宝。 周王亲到田间地头来视察,携妻带子和农夫们把话唠。到南北垄向的田头把饭送,管农业的小官儿喜上眉稍。周王亲临恭恭敬敬来祭祀,献上红牛黑猪作的牺牲品,供上五谷杂粮黍菽稷麦稻。虔诚祭祀进献供品把香烧,祈求上苍降下大福禄位高。 这首诗是《小雅.甫田》的姊妹篇,写周朝奴隶主于丰收后祭祀田祖神农的诗歌,诗中记述了农业生产的情况,因此又是一首农事诗。全诗四章,前二章每章八句,后二章每章九句。第一章描述选种播种,第二章描述除草除虫,第三章描述大田丰收,第四章描述祭祀祈福。此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上古时代农业生产方面的民情风俗画卷。 上述这些诗,都缺少田园风光的描写和诗人淡泊隐逸情怀的抒发,历史上都不把它当作田园诗。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东晋时代,形式主义风气盛行,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一味铺锦列锈。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诗今存125首(一说159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他的田园诗直接取材于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受深切,语言平淡而自然,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朴实而又不缺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富有诗情画意的感受,蕴含着作者热爱躬耕生活的情怀。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是这样评价陶诗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如《归园田居》第二首中说: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中洋溢着耕作者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又如《归田园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中劳动场景、田间风貌、诗人情愫等历历如在目前,可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这首诗从对务农的认识开端,再总提岁功,点出秋获,接着写农作的辛苦,再转写避禄就耕的乐之所在,最后表示志耕不渝。全诗夹叙夹议,语言平淡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收稻感受的抒写,表现了作者的躬耕情怀,是颇能体现陶渊明农本思想与躬耕实践的典型诗篇。 2、描写田园贫困状况(悯农思想)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篇深刻描写了社会底层劳动者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说: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全诗共二十句,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上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 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别无他求,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就感到欣慰了。 另如《杂诗 其八》: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这首诗自言努力躬耕,却常常饥寒交迫,只能依靠糟糠、粗布充饥、御寒,勉强度日。顾念自身如此勤苦,而“人皆尽获宜”,于理实在不通。无可奈何,只有借酒力以浇心中块垒。 这些诗虽然是描述他晚年因天灾而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3、反映对社会生活的理想(避世思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通过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对人人平等劳动、平等生活、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的和平安宁生活。《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与东园公、甪里合称商山四皓)避秦时乱到商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回到古代。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桃花源诗》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诗人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田园景象及“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单纯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清新自然的笔法 如《归园田居》第四首说: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他乘兴携子侄野游访友,共忆曩时岁月。可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衰败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不由不生出“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声声叹息。通篇自然平淡的笔调,却是满纸深沉真切的情感。正如苏轼所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2)细腻而生动的描写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经他细腻的描写,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且看他的《归园田居》之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人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脚,然后回家滤出新酿的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开怀痛饮。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欢快中转眼喝到天亮。简明如俚语,细腻如画图。 再看《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 诗的前四句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勃勃生机。中间四句写春燕“双双入我庐”,并“相将还旧居”。原来,是诗人家的老朋友“相将”还“旧居”,看诗人说得多么亲切!拟人口吻,别样情怀。由此引入下文的问答,他情不自禁地问那燕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匪:即非。我心匪石:用《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话:"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表示退隐之志专一不可逆转。 3)质朴而简练的风格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表述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还是平淡的田园景色,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语言和白描手法,显得平易而简练。如他的《移居》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与朋友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意蕴无穷。 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田园诗派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能悟出之理。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乃至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事物,既是客观可感的现实具象,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悟的理想意象。 请看《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写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怀旷远,怎会觉得地方偏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似乎一切都归于自然。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理语作结,宛如天籁之声。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严霜”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以旷远之意境,抒豁达之襟怀。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生活的情趣。往往表现出诗人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集历代农事诗之大成,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从而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忘此耕耨劳,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首句点出诗中的主人公。汉代商山有四个有名的隐士,人称"商山四皓"。梁国即梁园,是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梁孝王常把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辞赋家请到梁园里住。这里借"楚山高士"和"梁国遗老"比诗中村居的老人。 这首诗着重从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表现农民待人接物真诚、热情,心地纯朴。在诗人的笔下,乡村的老人们筑室相邻,向田同道,有干饭共同分享,有儿孙互相照拂。客人来了,他们不只是高兴地款待,甚至还表示感激,忘记了耕田锄草的劳累。诗人抓住几个日常生活的细节,亲切动人地表现了农民们的善良淳厚。诗的后四句,还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贫苦。尽管是浮光掠影的表现,也是难能可贵的。 沈德潜认为储光羲的诗学习陶渊明诗而得其"真朴"。他在评这首诗时说:"此种真朴,右丞(王维)田家诗中未能道着"(《唐诗别裁》)。这首诗农村生活气息浓厚,且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真朴之感。 宋代诗人以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田园诗成就最大。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组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特色,是宋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如《夏日田园杂兴》之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金以降,以至元明清历代,学习研究陶诗、创作田园诗并卓有成效者都不乏其人。如元好问、杨慎(《出郊》 二零一八年五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