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平之戰的簡要過程。 戰國後期,秦軍按照既定的方針,開始先征討韓魏,再征服趙國。於周赧王五十一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南陽。次年,又攻佔了韓國的野王。這樣,韓國的上黨地區與本國的聯繫隔絕。韓國的上黨守馮亭為了借趙軍抗秦,於周赧王五十三年將上黨獻與趙國。 為爭奪上黨,秦軍與趙軍在上黨的長平地區進行了一場大戰。最初,秦將王齕對陣趙將廉頗。王齕初戰勝利,廉頗採取固守不戰的策略。秦軍為打破僵局,使離間計於趙,趙國以趙括代替廉頗。秦軍也用白起代替王齕。趙括向秦軍發起攻擊,被白起以奇兵分割包圍。後趙軍被困斷糧四十六日,內相殺食。趙括在親自率領軍隊突圍時戰死,餘下的四十萬趙軍被迫投降,隨後白起將降卒全部坑殺。這就是「長平之戰」的一般過程。 二、趙國伐謀、伐交、伐兵的失敗。 這場戰役,趙括給我們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罵名。好像趙括就是這場戰役失敗的罪魁禍首。但是,決定一場戰役勝敗的因素很多,除了戰場指揮一個因素外,還有更重要的因素。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們就這個方面來看一看趙國在這場戰役里失敗的深層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首先是伐謀。在上黨之戰前,秦國君臣已經訂下先伐韓魏,後攻趙國的計劃。但是因為上黨降趙,趙國與秦國立刻接壤。上黨位置要害,秦趙兩國必爭。所以秦國馬上改變方針,變為伐趙爭上黨的計劃,並立刻實施。 反觀趙國。按照《史記趙世家》的記載,當上黨歸降的時候,趙國君臣對是否接受產生了激烈的爭論。趙豹一派不建議接受,而平原君和趙禹同意接受,趙王最後利慾昏心,還是接受了上黨。但是,趙王只是看到接受上黨的好處,卻忽視了隨之而來的秦國的報復。沒有對如果和秦軍對陣應該採取的對策進行研究探討,這在伐謀上就先輸了一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再看伐交。秦國在決定和趙國交戰後,馬上在外交上發動攻勢。先以一部分兵力威脅韓國,使得韓國不敢動彈。再允諾將垣雍地區給魏國,換取魏國的中立。而齊國和楚國都是被秦國擊破過的國家,處於觀望狀態。燕國弱小,不干涉中原局勢。 趙國這個時候走了一步臭棋,完全破壞了自己的外交態勢。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傳》《資治通鑒卷五》記載,在初戰失利后,趙國的大臣樓昌建議,派重要的大臣和秦國求和。虞卿認為不可能求和成功。應該派使者攜帶珍貴的寶物去楚魏兩國聯絡,造成合縱的態勢,這樣秦國才可能議和。 但趙王拒絕了虞卿的正確主張。派重臣鄭朱去秦國議和。果然秦國光是用隆重的禮儀來迎接鄭朱,大肆宣傳也不議和。這使得楚魏等國更不敢再去援救趙國。這樣在外交上趙國又輸一籌。外交上的失敗,使得趙國孤立無援,造成了趙國獨自抗擊秦國的態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伐兵趙國更遜一籌。秦軍精銳甲於天下。在戰爭的初期,秦軍就屢次打敗趙軍,使得趙軍先損失一員裨將,四名尉和所屬的部隊,后又損失兩尉,丟了西壁壘。伐兵趙軍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 這樣看來,趙國已經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了。那趙括又是怎麼出場的,他又有什麼使命呢? 三、趙括真實的使命。 據《史記》、《資治通鑒》中的記載,趙括的出場是由於秦國的反間計促成的。當時秦國想要打破對峙的局面,於是派人持千金到趙國進行反間。他們宣揚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這樣,趙王就根本不顧大家的反對,堅持用趙括來代替廉頗,去打長平之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這裡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趙王會不再用廉頗為將,死心塌地的要任命趙括?我們可以看到,秦國使反間計可謂不惜工本,以千金為代價。那麼向趙王推薦趙括的也一定不是一般人。但是戰場形勢又那麼差,秦強趙弱的態勢又那麼的明顯,換上趙括又有什麼用呢? 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趙國已經打不下去了!在剛開始研究接受是否接受上黨時,趙豹就提出過兩國的力量對比,趙王卻不以為意。到了相持的時候,隨著時間的延長,對趙國的國力壓力也越來越大。趙國又由於外交失敗,得不到任何國家的支持,連糧食都無處借到。以弱小的趙國單獨對抗強秦,簡直是痴人說夢。到這個時候,趙國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如果按照廉頗的打法,繼續對峙下去,趙國只能被耗死在上黨,根本沒有任何勝利的希望。這樣,趙括就成了趙國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讓趙括去放手一搏,萬一成功了呢?這樣,趙括就被趙王提拔出來,投入老將們誰都不會去的死地。 趙括的使命就是去長平前線,孤注一擲,去和秦軍拚死一搏!我們後人可以看到,這個使命其實就是死亡攻擊,毫無生還的希望。 四、還原忠孝兩全的趙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按照《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趙括是一個熟悉兵法的青年將領,在理論上具有很高的造詣,連他的父親,當時的名將趙奢都不是他的對手。 可這樣一名傑出的將領,他的父親「然不謂善」。藺相如也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這就耐人尋味了。 如果趙括沒有一點真本事,趙王會那麼放心把幾十萬大軍交給他?秦國行使反間計,為什麼不找別人,偏偏非要指名道姓宣揚趙括呢?這隻能說明,趙括是有一定的名氣的,他是具有一定軍事才能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那為什麼趙奢、藺相如和他的母親都不願意趙括為將呢?趙奢是知道趙括的本性,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旦國家有命,趙括必將奔赴戰場。趙奢是從槍林彈雨中衝殺出來的老將,不希望趙括枉送了性命。藺相如和趙奢相熟,當然知道趙奢的心情。可藺相如你說趙括不能為將,那又有誰可以為將呢?而趙括的母親的舉動有代表了什麼呢? 依我的個人看法,趙括的母親的舉動是趙括指使的。因為趙括不是傻子,他清清楚楚知道這是一場無法勝利的戰役。為此,他先為家庭做好了準備。他先把所有的趙王的賞賜留給家裡,並為家庭購買產業。身為熟讀兵書的人,他豈不知「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趙括為了保全家庭老母,不顧自己的名聲,讓母親去找趙王要求免去自己的職務,逼迫趙王做出了失敗后不追究趙家的連坐責任,最終保全了家庭。 這樣,做到了對君忠,對母孝的趙括義無反顧的走向了必死的戰場。 五、戰場上威震白起的趙括。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和《資治通鑒》的記載,趙括到長平前線接替了廉頗的職務。這時,得到消息的秦軍也用白起替換了王齕,並下令,泄露白起為將者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歷史在這裡又露出了微妙的一面。為什麼雙方都會不約而同的換將。那就是因為,秦國和趙括都認為,王齕不是趙括的對手。(而且,後來的李牧因為不願意換將被殺,而在這裡我們沒有看到廉頗有任何的反對意見,這都暗示著什麼)。 秦國認為,如果是想擊破廉頗,王齕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動用白起。而且用王齕為將,還可以引誘趙國換將趙括,讓對峙的局面改變。而面對趙括,秦國也只有換上它最強的將領白起,才能夠保證這場戰役的勝利。 而這邊,還以為自己的對手是王齕的趙括,已經開始改變廉頗的軍事部署,反守為攻。肩負這趙國最後希望的他,親自帶領趙軍衝出了防線。趙軍面對秦軍的壁壘,被迫走上了兵法的最低級別,攻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趙括被白起出奇兵包圍,全軍覆沒。而趙括在第一線打到了最後一刻,壯烈陣亡。 我們可以在白起的自述中,看出趙括給秦軍最後的打擊有多麼嚴重,「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趙括和他率領的趙軍給白起和他帶領的秦軍留下了多麼大的陰影。在戰場上,趙括的趙軍陣亡五萬人,給秦軍造成傷亡過半的後果,趙括和他的趙軍爆發了如何猛烈的戰鬥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這是白起一生最戰慄的時候,他也沒有想到,被稱為「紙上談兵」的趙括會給自己這麼大的打擊。在趙軍瘋狂的攻擊下,自己會離崩潰如此之近。也正是如此,在戰後他才會喪心病狂的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的降卒。 但是,這一仗成為了白起一生的夢魘。趙括和他的趙軍那拚死一搏,義無反顧的氣勢深深震懾了他。從此,他再也沒有帶過兵,也最終因此而死。直到死的那天,還在回憶這場讓他銘記在心的戰役。白起回顧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死亡的原因歸結為長平之戰。觀白起一生,只有趙括給了他最沉重的打擊。可以說,是趙括的死導致了白起最後的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正是因為趙括的犧牲,才讓秦軍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使得秦國暫時無力東擴。這才有了後來各個諸侯國合縱的可能。正是趙括的犧牲,才保證了趙國的繼續存續。也正是趙括的死,使得秦國失去了它最優秀的將領白起。 六、悲壯的趙括,千古的冤名。 趙括戰死沙場,但是人們把長平之戰的罪名壓在了他的頭上。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紙上談兵」的代名詞。可有誰能夠知道真實的他,能夠知道他的真實的心理。 作為一代名將之後,作為一個熟讀兵書的將領,趙括怎麼會不知道他將要面對的是什麼?他難道不會推辭?但是在國家已經山窮水盡的情況下,他毅然挑起了這誰都不願意挑起的重擔。這片赤誠之心有誰能夠明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趙國的那些領導者,把一切的生路都破壞了,就剩下一副死局。在這個時候,沒有人願意去為解開這個死局去犧牲自己的生命,更沒有人願意去背這千古的罵名。而放眼整個趙國,就只有趙括願意去做出犧牲。趙括一死,趙國就再難有如此的敢死之士了。 趙括義無反顧的投入必死的戰場,生命已不足惜,更何惜身後的虛名呢。壯哉,趙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