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泉老城区:新建路上,有生活,有故事

 山中老玖 2019-08-04

01



兴隆街口,天桥下的十字路口,往下走,就是新建路,这条路,和藏在阳泉一样,不通公交。

这条路上,有五一照相馆,父母以及同学父母的结婚照通常是在这里照的,具体历史不知道,是从小到大,洗相片的地方,从黑白到彩色。

新建路不是很长,阳泉的公交车有四站,阳泉公交车四站不及北京的一站远,曾有三所小学,下站小学,铁路小学和新建路小学,下站小学,建于1919年,那会还没解放,里面有个老君庙。铁路小学和新建路小学现合并成新泉小学,原新建路小学成了城区教育局。

在这条路上,有阳泉火车站办公地,车站的那一面,是阳泉旧火车的站台,这条路上,有铁路职工家属区,有很多说“铁普”的铁路职工,曾属于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分局,所以曾建铁路小学,建铁路医院。

他们为什么说“铁普”不说“阳普”,可能因为是火车司机,可能因为当列车长,可能因为春运加车当“添乘”,总是要经常离开阳泉,离开这个说阳泉话的地方,或者是面对来来往往的旅客,要用普通话广播面对,“铁普”与“阳普”是不同的,“铁普”没有那么多方言,相对标准些,总不能让检票员说“克那?”
 
在这条路上,有阳泉烟草局,一个垄断单位,这样的单位,恨不得世袭,都说福利待遇可好,确不曾认识一个,不知到底有多好。只听说,烟草局的人找对象,都想找本局的,有的全家烟草,世代烟草人。
 
这条路上,有供电局职工宿舍,供电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想想国家电网就明白了。

一位朋友说起供电局这个单位,满是羡慕。她说,供电局的职工,年收入都不低,收入稳定,跟他们打交道,感到他们内心特别富足,安宁,很满足本职工作,少有非分之想,而且都非常单纯。

阳泉新建路,表面上和藏着一样低调,确是阳泉垄断国企的集中地。

除了垄断企业,有阀门厂这个非垄断国企,始建于1924年,是山西省最佳企业,功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阳泉市优势企业。阳字牌阀门,远销俄罗斯、伊朗、巴西、印度等国家,名扬国内外。

这样的企业同样是有历史有文化的,职工特别有归属感。

想起某省城,有一条街,人称“亏损一条街”,那条街上的所有企业都是亏损的,那里的职工,时而去省政府要个说法。那条街,是省城的街,确不比阳泉的新建路有味道。
 


02


新建路马路两边没有服装店,新建路不是商业街,除超市外,除了吃就是吃。

新建路上的许多吃食都和长在地上一样,经年不变,大的饭店也就一家,麦子大王,至少开了二十年了,余下的什么人民公社,驴肉馆,大清花饺子,也算有点规模,这条街上,更多地是小食小店,适合于百姓生活。

阀门厂的食堂对外开放,早餐抿曲、馄饨等都是三块钱,烧饼一块,价格简直就是职工价。

下站小学附近,一户人家窗外搭了个小台阶,卖串串,卖得最好的是丸子,家里一位老人常年在兴隆街上卖丸子汤,销量大好,孩子们曾经的一好就是“老头头丸子汤”。

新建路上,买柴沟熏肉,扒鸡,豆包不觉什么过分好,正常饮食,确是朋友从矿上专门要过来买的东西。

家住赛鱼的同事有一天说,唉,车在阀门厂那照了相,忘了是单行。
没事往那去干什么?
去那买熏肉,一直在那买,味正。
心想:是吗?是吗?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哦,唱半截变成了美食街上!

跟一朋友说起了吃,家住四矿的资深吃友竟然说,他一直在阀门厂门口买扒鸡,二矿的朋友则说,新建路的豆包是阳泉市最好吃的豆包!

一朋友是作网购的,开个小店,可我总是一下楼,就解决了全部生活,真是无缘分。

门口卖菜的、卖水果、卖熟食的、卖面条的等彼此打交道很多年了,没支付宝,微信,只有人民币的年代,少带了钱,明天再给是可以的。

如果去这条街外的大超市买了菜,只要他们看见,都要看看价钱,仗义地,还要来两句国骂,“妈的那么贵!”

别说人是熟悉的了,理发店的小狗--玛丽,见了都不来叫的,瘸着一条小短腿,要打招呼。
 
跟朋友说,花钱很方便,有时不想买东西,只要街上一走,不知道就带回了什么?老北京麻辣烫?西安羊肉泡馍?唐老鸭面皮?

 
03


新建路这条街,还真藏着点故事。那便是,这条街上有个园门,叫东营盘,是人民日报造纸厂旧址门楼,人民日报造纸厂即为人民日报社,当时出于安全和保密需要称其为造纸厂,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占用,用作兵营,现院内还存有部分日军占用过的平房。2009年,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那么在2009年之前,和许多人一样,日日走过路过,不知道这个园门的历史。

刚参加工作时,有单位同事住东营盘,一起去她家,感觉园门是个日军炮楼,想起太原的大营盘,二营盘,只是个地名,在那里,并没见过真正的营盘旧址,反而在阳泉见了。

20197月的一天,路过园门,发现园门被道具装饰了,门口摆上了抗战时期的包子铺,墙上贴着那个年代的标语。

一些居民拿手机有拍照,有发抖音的,还有打电话的“快来吧,园门这要拍电影”。这条街上的人管东营盘叫园门,离这条街远点的,叫东营盘,再远的,才说新建路。

是拍摄《中共第一城》来取景,这一场电影拍得阳泉人民很自豪,许多群演,自豪得过一把电影瘾,之前在抖音上见识了,不见笑,如是我,也一样骄傲。

眼看着过来一排溜的车,先是面包车,拉人的,车上标着《中共第一城》拍摄标识,后面的是大棚车,装道具及器材的。

抗战时期的衣服都有时代特色,土布衣服,黑布鞋,白袜子,群演速换衣服,说换不过是外衣上再套一件而已,只有鞋是要换的。

道具有蓝布大包袱,绑着搪瓷小碗的四方军被、很旧很旧的皮箱等,群演无妆,女麻花辫或胡兰头,男似是一色中山服。他们在拿道具时,马路上走过一乘凉的老太太,她晃了晃大蒲扇,揉了揉眼,竟然说,那来了一帮收破烂的?

剧组的人卸车搭临时太阳棚工作间,拿道具,大棚车里怎么什么都有,竟然垃圾桶都是剧组自带的道具。

管道具的小伙子们晒得很黑,个不很高,瘦瘦的,他们说着带口音的普通话,与阳泉爷们一比,一看就是外地人。

原想拍电影是件浪漫的事,拍电影的人都是光鲜的。

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

拍电影是件辛苦的事,就说群演,大暑的日子里,常人穿背心,他们里一件短袖外一件长袖,在太阳底下或站着等,或要走园门,一回不行,二回,三回,直到导演说停。

工作人员在临时大棚下,坐着录制,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导演很年轻,穿着并不光鲜,他要在太阳底下指挥,短裤T恤,有擦不完的汗。

热得坚持不住,看拍电影,可以看可以不看,是休闲,而拍电影的人再热也得继续,那是工作,油然而生敬意,任何行业都不容易,由衷祝愿成功!

 
阳泉新建路,之后会出现在电影里,是藏在阳泉老城区的一条街,这条街,不太闹,有吃有喝有文化,便是有味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